张书旂(1900—1957),原名张世忠,浙江浦江人,是20世纪中国花鸟画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既传承了任伯年的写意精神与潘椒石的工笔技法,又以独特的色彩语言和造型创新,将传统花鸟画推向现代审美的前沿,被誉为“金陵三画家”之一,与徐悲鸿、柳子谷共同书写了民国画坛的辉煌篇章。
张书旂早年深耕传统,对宋元工笔花鸟的精微刻画与明清写意的笔墨意趣皆有深刻领悟。但他并未拘泥于门派之限,而是大胆打破工笔与写意的界限。他笔下的禽鸟羽毛以工笔勾勒,纤毫毕现;花卉枝叶则以写意泼墨,酣畅淋漓。这种“工写结合”的手法,既保留了物象的生动性,又赋予画面流动的气韵。例如其代表作《白孔雀》,孔雀翎毛以细笔层层晕染,而背景紫藤则以泼彩挥洒,形成虚实相生的视觉张力。
张书旂的设色革新堪称现代花鸟画的里程碑。他吸收西方水彩画的透明感与日本浮世绘的装饰性,将传统矿物颜料与植物色大胆混用,创造出清新明丽的色调。他尤擅以粉彩入画,在《百鸽图》中,白鸽羽毛以钛白层层罩染,既显轻盈蓬松,又透出珍珠般的光泽;背景桃花则用胭脂与朱砂点染,艳而不俗。这种“雅俗共赏”的色彩美学,既满足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又赢得文人圈的认可,成为海派艺术市场化成功的典范。
作为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张书旂将创作实践与教学紧密结合。他主张“师造化”与“师心源”并重,带学生深入自然写生,同时强调个性表达。其弟子张振铎、苏葆桢等皆成为现代花鸟画的中坚力量。他与徐悲鸿倡导的“中西融合”理念相呼应,但更注重传统笔墨的现代转化,为民国美术教育开辟了一条独特的路径。
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