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正文

 “杭州六小龙”爆火出圈,我的5点思考  

时间:2025-02-20 11:01:46   来源:创业酵母   编辑:tangyinglin
导语:为什么新崛起的科技新贵集体扎堆杭州?每一个城市该如何做?今天,与你一起探讨。

 

最近这一段时间,很多人都在讨论“杭州六小龙”:

游戏科学开发出的3A游戏大作《黑神话:悟空》一经发布,迅速冲上Steam、WeGame等多个游戏平台销量榜首,相关概念股一度涨停。

杭州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登上蛇年春晚,宇树科技的技术路线,推动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大众市场。

DeepSeek爆火,颠覆了AI市场的高成本模型,带来了超有性价比的低成本革命。

云深处科技,国产四足机器人,首次以商业方式应用到国外。

群核科技,拥有全球最大室内场景认知,是全球最牛空间智能公司之一。

强脑科技,研发出的智能仿生手问世,在脑机融合技术上不断突破。

这些异军突起的科技新贵,齐齐扎堆杭州,也让大家在思考为什么是杭州?而最引起关注的,就是江苏省媒体三问省会南京,为什么发展不起来“杭州六小龙”。

那么,为什么是杭州?每一个城市,应该怎么做?在这里,我斗胆谈谈自己的看法。

政务服务,就是营商环境的试金石

首先,杭州有良好的营商环境。杭州有“三到服务”。即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

怎么理解呢?就是给企业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企业有需求的时候,可以随时来找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始终为民营企业着想,把100个章合成1个章,最大程度解决企业的问题。政府也会上门对企业做点对点的服务。没事的时候,政务部门绝对不来打扰。

一位在杭州开公司的老板也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

“公司成立十年,连税务、工商等机构的人也不认识,没请过一顿饭,没送过一条烟,答应的事全做到,办完事也不来烦人,一步步扶持做大。”

现如今,杭州政府在“三到服务”的基础之上还加上了一条,说到做到。

杭州市委副书记姚高员说:“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无事不扰,有求必应。创新始终成为杭州的城市气质、产业特质……”

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游戏科学就是受益者,当时为保证《黑神话:悟空》开发人员心无旁骛投入工作,政府帮忙申领各级奖补以及游戏发行版号,甚至还联系食堂和物业公司每天送饭上门。

宇树科技也是如此,宇树科技急需系统性的知识产权快速保护时,杭州推出专利快速预审服务,并上门介绍、指导操作。

不过度干预,大胆包容,积极支持,让市场回归市场,正是这样的营商环境,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搬来杭州。

所以,杭州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果,和营商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政务服务,就是营商环境的试金石。

“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耐心哺育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浙江将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浙江发展的关键,将“两创”融合列为重点工作首位。

在这方面, 杭州也不余遗力。杭州组建科创基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创”、创新基金聚焦“投强投大投产业”,目前两大千亿基金批复总规模已超185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约1350亿元,累计投资金额725亿元。

在美国波士顿做脑机接口研究的韩璧丞,被杭州考察团请回杭州,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才有了今天的脑强科技;因百人计划政策,群核科技得到了150万的创业扶持基金;杭州曾3年内给予游戏科学最高的100%的房租补贴或减免;宇树科技在2017年耗尽了融资款,就有来自杭州的一笔投资,让宇树科技挺过难关。

杭州用一系列贴心且精准的政策,搭建起创新发展的优质生态,缓解了创业公司的压力,减少了公司的后顾之忧。

就在不久前,杭州提出了“三个15%”的科技投入政策。

  • 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要达到15%以上;

  • 市本级每年新增财力的15%以上要用于科技投入;

  • 统筹现有产业政策资金当中的15%集中投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个“15%”,为杭州科技创新提供了持续的资金,为创新提供了生长因子。

不仅如此,杭州还为各类创新应用提供合作机会、为前沿技术突破搭建验证工具、为新业态新模式提供展示平台。

那么,有没有效果?举个简单的例子,科技公司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科技成果难以转化,商业价值也难以验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杭州布局创建了数十家概念验证中心。所谓概念验证,就是先验证概念,再转化成果。通过这一方式,可以对所有的企业摸底,在一干富有创意的前沿技术中筛选出能转化的“种子”,从而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帮助企业实现成果转化,真正做到扶上马、送一程。

所以杭州搭建的创新平台,是从头开始孵化的,而不是创业成功前不管不顾,创业成功后“摘果子”。

杭州并不是只培养了“六小龙”,而是培育了成千上万个小微企业,跑出来了“杭州六小龙”。

正是因为政府有“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耐心哺育,提供了创新的土壤,才有了如今亮眼的成果。

所以,当地城市到底是在喊口号,还是在用心搭建平台培育企业?时间不语,却给了所有的答案。

人才,是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人才,是一家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同样,人才也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浙江大学就坐落于杭州,浙大每一年都规模化地为杭州输送应届毕业生,“六小龙”中,DeepSeek、云深处科技和群核科技的创始人都毕业于浙江大学。云深处科技近一半员工是浙江大学校友。

除了本土造血外,还有源源不断地输血,吸引人才落户杭州。

从G20峰会以来,杭州一直是人才净流入率最高的城市。

2017年,杭州首次对应届高学历的毕业生发放生活补贴,而且补贴越来越丰厚,全国应届本科生到杭州,就有一万块的生活补贴,硕士三万,博士甚至能拿到十万的生活补助。

最近,还刷到一条新闻,大学生来杭州找工作,免费住7天。另外还有租房补贴、创业补贴等福利。最近,在《2025余杭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还提到了一项政策,杭州市余杭区对于顶尖人才,不仅仅提供最高1亿元项目支持,还升级住房、医疗“顶配礼遇”。因为有这些政策,所以诸多高质量人才首选杭州。

人才流入方面,杭州多年来不仅是浙江龙头,更在抢人大战中,连续蝉联“全国第一”。2021年,杭州市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48.3万人,人才净流入量全国第一。

杭州对人才的引进非常到位,为科技企业人才修建了一个庞大的蓄水池。

人随产业走,而搭建起来的产业生态,则留住了人才,并且让人才在杭州生根长大。

宜居城市提升幸福感

另外,之所以很多企业愿意来到杭州,还和杭州这座城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城市不仅仅是工作之地,更是栖息之所。每一个人都希望在有幸福感的城市生活。

何为城市的幸福感?一座城市的幸福感是指使命对城市的生活满意度、心态愉悦度,以及对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杭州一直是以“人”为尺度的城市,有山有水,绿植遍地,气候宜人,且平均生活成本低于一线城市,适宜居住。

游戏科学CEO冯骥团队在武汉、成都等几个新一线城市中考察,最后留在杭州。他说喜欢这座城市的氛围,有美院,有灵隐寺,有动漫文化。

在杭州生活,网上几乎能解决大多数的审批,而在杭州找政府办事,前些年的口号是少跑一次,慢慢地,口号变成只跑一次,甚至是一次都不用跑,高效和便捷已成为常态。

社区主动帮老人申领补贴,行动不便就上门办理,杭州把能不能解决老百姓问题当成政绩考核的,不是形象工程,而是真正地落到实处。政务服务,也让大家喜欢这里。

另外,就是杭州的文化。 杭州,坐拥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以西湖美景举世闻名,以京杭大运河连接南北,以良渚古城遗址奠定文明基石。它浓缩了诗意中国的东方意境,它也是宋韵文化的富矿宝库。近年来,杭州作为互联网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创新人才,形成了开放、包容的现代文化氛围。

总体而言,杭州的文化氛围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充满现代的活力与创新精神。

因为是一座宜居城市,从衣食住行,到工作到生活都有舒适感和归属感,让很多人才选择了杭州。

所以每一个城市也要问问,自己的城市有没有让人留下的理由。

特殊基因,盘活城市

杭州诞生“六小龙”,也和这座城市的特殊基因息息相关。

南宋时期,临安城是中国第一大都会,商业极度繁荣,到了改革开放,浙商敢把纽扣生意做到全国的精神。

而且,这座城市也从不缺乏技术创新的基因。杭州文化史上,文化科学名人辈出,厚植崇尚科学、追求创新的人文土壤。

被称为“活字印刷之父”的毕昇,就生活在北宋时期的杭州。

毕昇制定了一整套制字、检字、排字、制版、印刷的方法和程序,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术比1445年德国人谷腾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要早四百年。

回到当代,杭州有阿里,阿里给杭州这座城市带来了浓厚的互联网产业、生态和基因,阿里离职员工创业搞出滴滴、蘑菇街等企业,并且哺育了大量的互联网人才,延续着技术基因。

从阿里巴巴,再到杭州六小龙,杭州始终是互联网和硬科技创新的试验场。

2024年,杭州的数字经济占到GDP的28.8%,数字经济也成为了杭州的金名片。

再回到问题本身,为什么是杭州?如何复刻一个杭州出来?

其实杭州的作业没法抄,因为你再学也不可能搞出第二个杭州。每个省份未必要走同一条路径,因为环境、人文、历史、发展优势有别。

诸如合肥打出“芯屏汽合”的产业投资逻辑;“成渝西”在军工、航空等制造业格外突出;杭州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等等。

每一个城市都可以根据自身禀赋和定位,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应该向杭州学习的,是如何利用优势,如何服务于人,打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做到协作互补,共同走出一条中国式创新之路。

当然,背后的挑战是巨大的。既需要看当地是否具有普遍的创新意识和创业氛围,同时也要看当地政府是否具有持续改革的意识和勇气。

最后我想说,伟大不可预测,而是迸发出来的。让我们回归城市基因,服务于人,彼此照亮,创新的火种将永不熄灭!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参考资料:

1、六小龙”何以出杭州?这样的追问有意义(人民日报评论)

2、杭州去年新引进大学生43.6万,人才净流入率保持全国第一(澎湃新闻)

3、科研“种子”如何长成产业“大树”,杭州正式认定首批6家概念验证中心(杭州日报)

人才是核心竞争力,创始人如何找到对的人,搭真正的领导班子?

如何开战略共创会?如何设计绩效、分钱制度?

战略落地,要翻译成目标,那么该如何定目标,拆目标?

战略需要人去实现,又该如何盘人才?

一个合格的总经理要会建制度,又该怎么做?

6大模型搭建系统,14个工具拿来就用。

,立即了解。

免责声明:本文转发网络,仅代表作者、用户个人意向/观点,本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