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娱乐 > 正文

 拍摄科幻既要借鉴,也要找到东方思维模式 

时间:2024-09-20 10:41:48   来源:新京报   编辑:tangyinglin
 《三体2》电视剧主创独家揭秘创作要点,影视业寻求呈现有中国特色的科幻审美视觉体系

电视剧《三体》除了酷炫的科技展现、深刻的人物塑造,还用丰富的色调展现故事内容。

电视剧《三体》电子对撞机实景拍摄。

《三体》中对于人类和外星的探索触动人心。

  据三体宇宙CEO、《三体》电视剧总监制赵骥龙介绍,《三体》电视剧播出之后收到了不少观众反馈,很多人都很喜欢大史和汪淼的故事,但因为《三体2:黑暗森林》中“重启”了一个故事,主人公是罗辑和章北海,而《三体》电视剧的主角汪淼、叶文洁已经下线了,故事中间还有几年的空白没有描述,这也给了番外内容很大的开创空间,《三体:大史》的内容基于此产生,而刘慈欣将会全程给该剧做指导。

  难处

  影视业对于科幻题材还是“手生”

  中国的科幻作品近年来发展迅猛,也有不少优秀的科幻文学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科幻”作为一个独特的影视赛道,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宇宙、未来等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增强,科幻影视的创意源泉将更加丰富多元。在导演杨磊看来,优秀的科幻影视作品不仅提供视觉盛宴,更重要的是通过构建虚构的未来世界,探讨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如科技伦理、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环境保护、社会结构变化等。这种深度思考和社会反思能够激发观众的想象力,促进人类对自身的认知和对未来的规划。同时,科幻题材影视化创作叙事结构复杂,科幻作品往往涉及多个时间线和空间维度,如何将其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是一大挑战;此外,科幻场景往往需要高度逼真的特效支持,如何将深奥的科学概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也是一大难题。“因此,在科幻题材影视化创作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法来克服这些难题。”

  科幻影视赛道处于一个不断探索阶段,也有越来越多的科幻作品进入了影视改编的视野,有很多优秀的导演、编剧投身科幻影视创作,剧版《黄金的魔力》制片人刘微认为,从剧集层面来说,科幻题材在整个影视类型中还是一个小众赛道,且这些项目大多处于改编和开发阶段,“科幻影视需要更多成功作品给予创作者和平台信心,更有耐心地投入时间和成本去开发。”

  不管是剧集制作前期的大量资金支持还是在拍摄过程中的资金分配,相较现实主义的题材,拍摄科幻题材电视剧时遇到的挑战都会更大,如超脱现实的沙漠、地下城场景,往往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总制片人白一骢坦言,目前科幻影视作品的数量还是太少,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基建不足,硬件配套、科幻基地、道具库都缺乏,对比古装剧拍摄拥有大量的道具服装,对于科幻影视来说,这两年谁做科幻谁就是在搭建基建库,比如科幻拍摄需要特殊摄影棚、太空飞船、太空舱,甚至于宇航服都没有,美国可能从上世纪60年代到现在,每个时代都有不同升级的款式,“而我们要自己研究怎么做,所以基建成本要高于其他题材的影视创作。”

  琉玄既是科幻作家也担任过影视编剧,在她看来,影视行业对该题材的改编能力目前没能完成同等级的匹配,在家庭伦理、偶像仙侠等题材方面,因为出品够多,经验和周边配套早已经足够成熟,于是这些题材里常有爆款出现。整个影视业对于科幻题材还是“手生”,需要大量制造,才有可能诞生更多精品。

  现实

  影视行业会有越来越多科幻迷

  海漄认为,科幻的特殊在于,它还没建立起诸如“古装”“爱情”“喜剧”这一类成熟的工业模式,很多探索会照搬这些成熟的模式,所以最终的作品变成了一个“四不像”。“我朴素地希望,影视行业会有越来越多科幻迷,他们热爱科幻,了解科幻,又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值得欣慰的是,这正在慢慢变为现实。”《三体》的改编成功与导演杨磊和总制片人白一骢“科幻迷”的背景身份有很大关系。白一骢从小看过好多科幻小说,年轻的时候更喜欢太空大战那种新奇刺激的类型,长大后更喜欢看庞大叙事、探讨宇宙宏观与微观之间关系的作品,像刘慈欣、阿西莫夫这样包含现实色彩的作品。在2006年,刘慈欣创作的科幻小说《三体》在《科幻世界》杂志上开始连载,当年27岁的杨磊第一次看到了《三体》。恢宏复杂的世界观、瑰丽新奇的科幻概念、对世界和宇宙文明的深刻剖析,这一切都让他沉迷其中。

  也正是因此少年时代对科幻的热爱,白一骢和杨磊在创作剧版时很快达成了共识,力挺剧本对原著脉络的还原,绝不接受无价值的“魔改”,力求以现实主义手法更精准地传递出刘慈欣笔下依托于真实世界的科幻表达。

  《三体2》首度揭秘

  还是照书拍投资变大了

  对于《三体2》的创作,导演杨磊直言,跟第一部一样,照书拍。“这么伟大的作品,我想以后一定会被翻拍无数次,我们作为第一次的拍摄者,还是要尽量保持书中原有的味道。”第二部中,主人公罗辑将见到危机纪年205年后的世界,虽然很多人认为这很难拍,在杨磊看来,第二部在文字表现上非常明确,本身冲突性很强,科幻元素也更加丰富,这都是会触动人们内心的点。杨磊表示,真正需要主创团队大量讨论的部分,是如何表现书中2010年的科技水平。刘慈欣写《三体2:黑暗森林》的时候,2010年还是未来,他有很多大胆的科学幻想。例如,太空电梯已经开始建造,例如章北海在太空里用陨石子弹射杀了五位科学家。如今,刘慈欣描绘的未来已经成为过去,现在大家已经知道,别说2010年了,就是2024年,人类科技也还没有到那个水平。所以,剧中2010年人类的科学底层逻辑到了什么程度?这关系到方方面面的细节,甚至人们使用的手机是什么样子,肯定要和真实的2010年相结合,但又不能完全照搬历史中的现实,“怎么把握这个度,我们还是得费一番脑筋。”

  在杨磊看来,相对于已经发生过的现实,200多年后未来场景的构建,其实并不是非常困难,“大家毕竟经历了二三十年西方未来科幻影视的洗礼了,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观众都接受的未来科幻美学系统,我们没必要去颠覆它,书里也有大量有关未来的描述,咱也不用自己发明。”在现有的美学系统上,为《三体2》做嫁接和延续就可以了,但是投资变大了,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追求

  呈现中国特色审美视觉体系

  在影视化的过程中,刘微表示,首先得尊重和抓住作品的科幻内核,比如《黄金的魔力》科幻概念是“时间机器”,以时间机器为内核的国外影视作品太多了,如何老瓶装新酒,在中国的文化和时代背景下展开故事是创作难点。“而且必须让科幻内核或者说科幻设定贯穿整个故事,搭建一套相对完整的科幻逻辑和规则,虽然科幻跟科学和科技还有一定距离,但用严谨的态度对待,就不会在创作中跑偏。”《黄金的魔力》原著中的概念设定不仅服务于科幻哲思,也着力于剧情和人物情感。剧版希望在本土语境下形成独特的科幻审美和视听语言,在过去与未来的时空循环中探讨人性和宿命。原著中“时间旅行”中的“时间”在中国人传统观念里到底是什么样,也是很多粉丝的期待。“时间机器的运转在作家笔下可以很美丽,比如‘一道蓝光’,但从文字变成影像,穿越造成的周边环境变化等都要考虑,这些画面只有做得更加细致,人们才会相信它的物理逻辑。”

  此外,一个优秀的科幻题材影视化创作中难度还在于,剧本的开发和改编,平衡科幻内核和影视叙事逻辑;难在如何降低科幻门槛,让更多观众能进入科幻故事,以及如何呈现出有中国特色的科幻审美的视觉体系。杨磊拍《三体》之前就和剧组所有人说,请大家暂时忘掉是来拍最伟大的科幻作品的,我们就是做现实主义题材的,才能把一个科幻故事讲好,而不是堆叠科幻元素。“当我们谈起科幻作品,第一反应不只是特效怎么样时,可能科幻作品在国内就成熟了。将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放在科幻故事里,这是关于科幻的文化自信。”

  《三体》改编成功很大程度源于还原《三体》本身的现实主义气质。白一骢喜欢的科幻作品需要具备“科学幻想”,是有可能达到的未来,虽然不现实,过五百一千年,有可能会实现。因此,在他看来,科幻作品底层基于科学,即便是主人公的超能力也是科学带来的,有现实根基,其中讲述的是科学背景、世界观、社会状态下人的故事,但根基还是优质的故事。而在影视化过程中,有容易或者不容易表达的内核,如何理解科幻,怎样能将作品中的内核解释得通,就是成功了一大半。

  特点

  表现手法自由,满足大众口味

  正在影视化中的《黄金的魔力》讲述了物理学家任中坚制造时间机器,变为“黄金大盗”的故事。该剧制片人刘微表示,改编过程中选择了四个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时代背景,主角在跨越百年时空循环中经历了命运的无常、命运的馈赠,最终获得救赎。

  “时空穿梭旅行”是经典的科幻桥段。这种表现手法上的自由,恰恰是科幻文学相对于其他文学品种的优势。《黄金的魔力》主旨是批判一个40岁的道德精英在60岁时的堕落,作者王晋康表示,使用“时间机器”这种手法,可以把两个历史时期叠印在一起,更鲜明地展现两种人格的断茬。

  《黄金的魔力》是王晋康对时代的回顾,在当时的商业化浪潮中,社会沉渣泛起并成为时代弄潮儿,而一些守穷的道德精英处于彷徨中,所以小说具有那个时代的质感和痛楚;小说使用了“时间机器”的手法,但对于时间机器的技术处理有独到之处,在类似题材中属于首创。它首先提出在时间跃迁中有可能造成空间(物体)的重合,所以,主人公在时间跃迁时被贼王扔出去的金条与心脏重合,于是这颗冷硬的黄金心让他彻底堕落,这个独到的科幻构思也恰恰是阐释小说主题最有力的梗。王晋康对影视化的期待就是:在影视规律之内,尽量保留这些优点。从一名写作者的角度,王晋康认为,作者可以是自由地书写那些能打动自己心灵的东西——当然也会打动一部分读者的心灵,但一般作者写作时不大考虑受众的多少;而影视必须面对大众的口味,否则就对不起投资者,所以科幻作家和影视人有分歧是正常现象。作为科幻作家,王晋康希望鱼与熊掌兼得,在影视改编中尽量保留文本的科幻内核,这种科幻内核一般都来自可遇不可求的灵感,肯定有其特殊的艺术感染力,在保留科幻内核的基础上满足影视大众的口味,这是作者最希望看到的。

  要点

  科幻只是外表表达是第一位

  《三体》导演杨磊坦言,中国观众在看科幻作品时,很多时候看的是一种外部形态。其实很多科幻小说是在写历史观、价值观,不是为了科幻而科幻,表达是第一位的。刘慈欣在《三体》小说中安排了很多思想实验,他有想要传达的价值观,科幻外衣里面包含的内核很重要。

  刘微坦言,科幻影视的开发制作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耐心,意味着更多成本的投入,更高要求的特效在某一类型的科幻作品中是需要的,提到这一类型的科幻大家脑海中可能会联想到的是宇宙飞船,太空割据、末世荒原等,但也有一类科幻的“特效”呈现并非电脑特效,而是一种富有想象力的视觉风格,例如国外科幻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赛博朋克、蒸汽朋克、废土风等,这些风格具有时代特色,文化背景。“我们在中国科幻影视中也需要探索和展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审美和视觉呈现。”

  目前国内优秀的科幻题材作者,如刘慈欣、郝景芳、海漄,在姚海军看来,他们具有敏锐而超越时空的眼光,但他们作品差异也同样明显:刘慈欣将目光引向未来,郝景芳关注科技主宰下现实的巨变,海漄则回望并重视发现历史。白一骢则认为,目前中国作家的科幻作品视角更接近东方思维方式,《三体》很明显,但与此同时,国内大部分科幻作家受到西方影响,科幻设定也有一些“学习模仿”的痕迹,比如外太空远征、不同种族间的冲突、整个宇宙版图、距离概念等,都是来源于西方科幻模式,有时候会有一种割裂感。

  杨磊直言,《三体》系列的核心是15个思想实验,科幻作品除了关注人物和人物关系外,更重要的是要传达一种观点、思想实验或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及带来震撼的故事,这是科幻独有的魅力。“找到并表现作品的核心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特效也是科幻作品的重要指标,但当特效成为普遍手段时,它就不再是核心指标,但仍很重要。”

  海漄认为,影视化确实是一部科幻作品走向大众,获得更大影响力最直接的途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产科幻影视是不完备的,但这一局面正在慢慢改变,“《流浪地球》不但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可能更深远的影响是培养了一批专业的人才,建立了一套标准化的体系。当然,科幻影视作品不意味着一定得大制作,我们同样需要小而美的作品,只有各种类型都得到了丰富,这个生态才是健康和可持续的。”

免责声明:本文转发网络,仅代表作者、用户个人意向/观点,本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