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这句歌颂爱情的词句出自金代文人元好问的一首词,可写下这句千古名句的时候元好问年仅16岁。
作为一个年仅16岁情窦初开的少年,他到底有哪些令人难以想象的经历,才能让他提笔流传千古?
元好问,生于1190年,此时正值金朝老皇帝去世,新皇帝金章宗即位的时间。
金章宗即位后,面临两个巨大的难题,一个是外部受到蒙古的威胁,另一个就是内部实行的猛安谋克制已经成为拖累金国发展的绊脚石。
所谓的猛安谋克制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兵农一体化制度,和清朝最早的八旗制度有点类似。这个制度从1115年金朝建立已经持续了75年,一开始对金朝的起到了关键作用。
尤其是对宋朝的作战方面尤为突出,可是随着金国疆域的扩大,大量的汉人被纳入统治范围,这一制度就让那些不思进取的金人成了国家的寄生虫。
尤其是成吉思汗已经在蒙古成事,金国面对南北夹击的困境,如何处理好金汉矛盾成了金章宗急需要解决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金国在建立的是时候是个奴隶制国家,金章宗要把它变成封建制国家。
金章宗这个人从小就受到汉文化熏陶,而且汉学造诣很深,他即位后就开始学习北魏孝文帝的做法来改革金国。
首先就是实行“仁政”,废除原有的奴隶制,限制女真人的特权。
接下来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尊孔,他即位不久就开始下令,修缮曲阜的孔庙,并在全国各州县推广,南边宋朝怎么尊崇孔子我们就怎么尊崇。
紧接着就是完善科举制,增设制举宏词科,让那些有才能的人可以出人头地,请注意,这三项举措对于元好问的一生影响巨大。
1205年,元好问从陵川去并州赶考,也就是从今天的山西晋城去省会太原,途中碰到一个捕雁人,说他今天捕杀了一只大雁,另外一只大雁明明已经跑了,但是却哀鸣不止,最后一头撞地而死。
元好问听完后非常感动,就花钱买下了这两只大雁,在汾河边上安葬了它们,并且立碑刻下了“雁丘”二字以示悼念,然后就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雁丘”辞。其中一句就是“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故事看似很简单,但是难就难在元好问当时只有16岁,虽然是情窦初开,可是为何能写下这时隔千年仍然能让人产生共鸣的词句。
其实这和上面的金章宗改革有很大的关系,元好问祖上本是北魏皇室后裔,出生在一个深受汉文化熏陶和汉文化底蕴深厚的士大夫家庭,对于“仁者爱人”有着深刻的理解。
再加上当时已经处于金章宗执政的末期,朝廷奸臣当道,政治昏暗,北边成吉思汗完成了蒙古统一,南宋那边开始准备对金用兵,原本一个应该处于强盛时期的国家,在短时间内就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地步。
这些外部和内部巨大的变化,都能让身处其中的元好问更早的明白得与失,更能体会那种爱与恨的交织,其实元好问的这句名句还有另外一个版本,那就是“恨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恨”和“问”虽然一字之差,但是也许这个“恨”字更能表达他当时情感。
元好问的这首词表达了对爱情忠贞之情,在苦难中同生共死的悲歌,而现实中的元好问对爱情也是如此。
元好问在去并州参加的府试并未高中,两年后他与张娴结为夫妻,张氏也是官宦人家出身,夫妻二人异常恩爱,第二年他们就有了大女儿元真。
也就是这一年,元好问去长安参加府试,又落败而归。这时他收拾心情,带着老婆孩子回到了忻州老家,开始过起与世无争的生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蒙古大军挥师突袭秀容一带,面对战争的残酷,他不得不居家前往河南。
但是紧接着元好问又去了中都参加府试,仍未考中,此后又参加几次科举都是无功而返,直到他35岁那年才以宏词科登第。
在元好问多年的落寞和奔波中,妻子张氏始终支持这他,但是夜以继日的操劳和奔波也在摧毁这她的身体。终于在元好问担任南阳县令时期,张氏一病不起离开了人世。
张氏的离去让元好问伤心不以,曾多次写祭文寄托哀思,最有名的就是那首《三奠子离南阳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