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龙网讯 作为北京人艺小剧场经典保留剧目,由邹静之编剧、任鸣导演的《我爱桃花》今年迎来上演的第21年。5月10日,这部作品再次登上北京人艺实验剧场的舞台,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观念的碰撞,以及新中式诗意美学与开放式解读空间的融合,为观众带来又一次丰富多义的舞台审美体验。
《我爱桃花》剧照(北京人艺供图 李春光摄)
《我爱桃花》取材于明代崇祯年间刊行的拟话本小说集《型世言》,又将唐传奇《冯燕传》化用至戏剧之中,由一个恋人间的误会引起,全剧用寓言的形式演绎了一场“戏中戏”。剧中的主人公既是现代剧团的演员,又是排演唐代故事中人物,演员在古今间来回穿越,探讨了永恒不变的人性与情感问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总寄寓着独特的浪漫与诗情。《我爱桃花》以“桃花”为意象铺陈戏剧情节,既深化了戏剧的诗意境界,又具有寓言般的隐喻意味。如果说原著所描述着的是“梦境”,戏剧舞台上则也恰好在着力于展示“如梦似幻”的特殊体验,在这其中,既有基于话本叙事的反思,也有对于世俗情感的观照,中式传统精神“混搭”了现代戏剧内核。
《我爱桃花》剧照(北京人艺供图 李春光摄)
剧中对于戏曲样式的借鉴,对于空间的营造是导演任鸣对东方美学的一次探索。剧中人物在古代与现代之间跳进跳出,古典而唯美的舞台呈现蕴含着新中式风格的审美意趣。复排导演杨佳音认为,无论是表演风格,还是寓情于景的舞台呈现,都代表了东方美学的艺术特征,更传递了中国故事的动人意境,以丰富的意象与联想带给观众别样的小剧场观演感受。
《我爱桃花》作为演出了20年的舞台经典,对于当下的现实生活、特别是对于当今青年男女的情感困境,是否还能令人引发思考?“我要的是巾帻,你却给了我一把钢刀。”剧中这样诗意又带有哲学意义的主题在不断上演的过程中让观众产生共鸣,同样开放式的探讨也让观众更有代入感。复排导演杨佳音表示:“《我爱桃花》这个作品讲的是人的情感困境,这个命题具有永恒性,直到20年后还是值得大家思考的问题。我年轻的时候也不太能理解剧中人,随着年龄增长,我对角色的理解逐渐加深,但这个作品是超越时代的,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理解,生活本身也没有固定的答案,每个观众都能获取到不同的答案。这也正说明经典的作品在每一个时代都有找寻不尽的解读,有着挖掘不尽的空间,我们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生活中的自己。”
《我爱桃花》剧照(北京人艺供图 李春光摄)
本轮的三位年轻演员经过了一年的舞台实践和生活沉淀,今年对各自的角色又产生了新的理解。杨佳音表示:“他们三位的变化很大,在表演上没有那么生了。我本轮排练时着重调整他们的细节和台词节奏,让人物表现得更加极致。”本轮演出将持续至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