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梁区玄天湖龙舞广场,铜梁龙在漫天火花中飞舞。记者 罗斌摄/视觉重庆(本组图片均为本报资料图片)
湖广会馆禹王祭祀典礼现场。记者 齐岚森 摄/视觉重庆
梁平木版年画国家级传承人徐家辉在雕刻印制年画。特约摄影刘辉/视觉重庆
北京时间12月4日22时12分,在巴拉圭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会议上,中国政府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该项目申报由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共同推动。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重庆在这次“春节”申请世界非遗的过程中出了哪些力?记者从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了解到,铜梁龙舞、梁平木版年画参与了申报工作。同时,渝中区湖广会馆的禹王祭祀典礼、酉阳县的新春非遗项目展演等重庆各地欢度春节的活动,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发布的春节申遗视频中精彩亮相,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佳节春节的魅力。
铜梁龙舞
欢度春节的重要民俗活动
“舞龙,是庆祝新年的重要民俗活动。”春节申遗视频中,重庆市铜梁区的国家级非遗铜梁龙舞热烈喜庆。
只见视频中,1000多摄氏度的铁水被舞者洒向天空,化为四处飞溅的钢花,犹如漫天流星。在这如梦如幻的火树银花下,一条条铜梁龙腾跃翻飞,极其震撼。
在铜梁龙的挪移腾跃中,年的脚步也渐渐近了。虽然距离春节还有1个多月时间,但铜梁大街小巷里的龙灯彩扎手艺人早已忙碌起来。
重庆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谭小兵介绍,在铜梁,每逢佳节必有龙,铜梁龙灯传承上千年的彩扎工艺,大部分依然保留传统的手工制作。一条25米长的彩龙,5名彩扎艺人需要近一周时间才能完工。
目前铜梁大大小小的龙灯彩扎厂有10多家,开发出的龙灯系列产品有120余种。谭小兵说,就在今年春节,铜梁龙作为重庆城市文化推广的使者,还前往英国参加“伦敦眼”春节亮灯仪式和伦敦春节庆典等系列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春节的独特魅力。
梁平木版年画
在青少年中生根发芽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梁平区,梁平木版年画传承人也开始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着准备。
年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形式,寓意喜庆吉祥,不少地方有农历春节贴年画的传统习俗,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愿景。
起源于明嘉靖年间的国家级非遗重庆梁平木版年画属于套色木刻版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发布的春节申遗视频中,讲述着包括梁平木版年画在内的中国年画故事——
“中国广大民众,是该遗产项目的实践者……该遗产项目的相关礼仪、习俗、传说、歌谣等传统知识和备制年节用品的生活技能,以及节庆活动的乡土知识等,在家庭和社区内部,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承。有一定专业技能要求的相关手工技艺和表演艺术,以师徒、师生传承的方式代代延续。该遗产项目,融入了正规教育体系,通过大中小学和职业院校,传授给儿童和青少年,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这样的传承和弘扬,正在梁平木版年画的家乡梁平生动上演着。
近年来,梁平区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将非遗编入教材、融入课堂、引入延时服务课程,已建成5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培育13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实验基地,开设梁平木版年画、梁平竹帘等校本课程20余项,培养学生爱好者1万余名,让非遗真正在校园生根发芽。
禹王庙会
生动体现中华文化的丰富性
正月初一至初五,越来越多的重庆人选择来到渝中区长滨路上的湖广会馆,体验特色非遗文化项目——禹王庙会,祈福来年的幸福平安,参观移民博物馆,读老祖先的故事,过一个传统味十足的新年。
这种承载着中华文化丰富习俗礼仪的过年方式,也被收入春节申遗视频中——“欢度春节的体验,可感、可知、可行、可观、可品。由此而来的年味,承载着中国人精神家园中的深刻记忆。该遗产项目,为中国人所共享。在全国各地有广泛实践,直观生动地体现着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民众的创造力。”
自清朝康熙年间以来,移居重庆的湖广移民及其后裔每年都会聚集在禹王宫纪念大禹,祭奉先祖、祈福平安,逐渐形成一种群众性聚会的传统民俗活动,在重庆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影响。
“重庆湖广会馆一年一度举行禹王庙会,市民游客的参与度非常高。我们希望通过这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向游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风貌,进而保护、传承和弘扬好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汇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重庆湖广会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 李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