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书画 > 正文

 杜甫到农家做客写下一首诗,一字一句,宛如画卷,不输王维  

时间:2024-08-13 09:12:36   来源:解忧诗词    编辑:tangyinglin

翻译

那是一个秋日,杜甫到南邻朱山人家做客。

主人站在门口迎接,只见他头上戴着黑色的方巾,风度潇洒,俨然一位淡泊名利的山人。

走进大门,只见园子里种满了芋头和栗子。

秋天来了,正是一派丰收景象。

他家常有客人来,孩子们见惯了场面,一点也不扭捏,笑呵呵地向来客问好。

台阶上有几只鸟儿正在啄食,看见陌生人也不害怕,显然与人十分亲近。

诗人在朱山人家呆了很久,直到夜幕降临,明月当空,这才在主人的目送中,登上小舟,返回家中。

鉴赏

杜甫自安史之乱后,一直漂泊不定。

在成都浣花草堂的那段日子,是他后半生最安定悠闲的岁月。

那时的他,在春日里,去黄四娘家,去黄石塔前,踏春赏花;

去探访武侯祠,缅怀诸葛亮;

闲暇时,与妻子杨氏泛舟江上,看孩子们在水里嬉戏玩耍。

浣花草堂承载了杜甫许多美好的记忆。

这首《南邻》写于公元760年,也就是草堂落成的那一年。

他到南邻拜访朱山人,受到了热情的款待。

“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诗歌首联便塑造了一位风度萧然,安贫乐道的隐士形象。

“乌角巾”是一种黑色有折角的葛巾,多为隐士所戴。

最耐人寻味的是“未全贫”这三字。

朱山人的园子里种着芋头和栗子,到了秋日,可以收获许多食物,足以果腹。

对于富足殷实的人家,这些食物不算什么。

然而朱山人却十分满足,并无半点困窘之意。

精神上的富足,让诗人觉得他“虽贫却不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颔联两句截取了两个十分欢乐和谐的画面,侧面烘托朱山人的美好品质。

惯看”说明家中经常来客人。

孩子们天真无邪,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从孩子们笑脸相迎,便可看出朱山人是个热情好客之人。

而“鸟雀驯”并不是说鸟雀被驯服,没有一点思想。

而是反映了朱山人一家与鸟雀间的和谐融洽。

正因如此,鸟雀在看到陌生人来说,依然悠闲地啄食,并不害怕。

通过这两个画面的描写,一个热情好客,充满亲和力的山人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颈联“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这两句画面一转,描写的是朱山人家门外的景象。

一条清江,弯弯曲曲地绕村而流,秋日里,江水不过四五尺,正容小舟行驶。

看似写景,其实也是在交代自己的出行方式。

尾联“白沙翠竹江村暮,相对柴门月色新”。

诗人在朱山人家一直呆到了日暮时分,足见主人之热情,客人之尽兴。

“白沙翠竹”将秋日江村日暮的景象描写得格外清幽宁静,极富韵味。

“一切景语皆情语”,虽然诗人没有刻意描绘宾主尽欢的场面,但是字里行间却分明充满了喜乐。

月色下,他们隔着柴门依依惜别,最后的画面定格于此,却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空间。

杜甫的很多诗歌萦绕着一种悲壮凄凉之情。

但这首《南邻》与他向来沉郁顿挫的诗风截然不同。

每一联都宛如精心裁剪的图画,宁静和谐,悠然自得。

比起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来说,亦是毫不逊色。

-END-

作者:解忧诗词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转发网络,仅代表作者、用户个人意向/观点,本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