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都是出自一人之手,那就是被誉为“诗仙”的李白,一个很多人爱恨交加的名字!爱的是他的为人洒脱,放浪不羁以及浪漫主义精神;恨的是从小学开始,老师就让我们就背诵其古诗,背不过就罚抄写。那时候书画君一度认为李白闲着没事天天写诗完,就是不务正业!当你真正了解李白,走进他的内心,了解诗的背后含义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李白真是个宝藏男孩。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爱喝酒这件事,大家可谓是有目共睹。其实在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十人九饮”毫不夸张,如果要写一部关于酒与中国文化的论文,那绝对是一部鸿篇巨制,难以写尽。中国古代的文人大多嗜酒,他们悲伤时喝酒,郁闷时喝酒,高兴时喝酒,得意时喝酒,甚至平常吃饭也必小酌一杯。
在他们眼中,酒是一个令人快乐的液体,在酒精的作用下,文人会露出他们最真实、率性的一面。将心中压抑的情感,蓄积的宏愿会毫无保留的表露出来。李白也是一个典型的嗜酒如命的人,在李白1000多首诗中,光是提到喝酒的就约有200首,更别说喝酒所作的诗作了。诗人遇酒,情感就会触发,灵感便源源不断。
李白不但爱喝酒,还爱游历!他到底有多爱游历?
据记载,李白一生去过新疆、甘肃、湖北等18个省、市、自治区,总共去过当时206个州县,登过80多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20多个湖潭。
在古代,交通工具基本是靠马车、牛车或者骑马,最主要还是靠走路,整整五万多公里的路程,他的毅力有多大可想而知,所以他的朋友,他的见解,他的眼光,多与他的游历有关。
▲南宋_梁楷_李白行吟图
古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都想做官,为百姓、为国家贡献力量,李白在年轻的时候的梦想并不是仗剑走天下的潇洒,而是想入仕,为国家效力。于是便有了二十四岁的李白离开家乡,游历的经历。他虽然内心渴望做官,可又迫于文人的清高束缚,一直想要寻找到伯乐。
就在他41岁那年,伯乐终于出现了,经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唐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钦慕,便召其进宫。进宫朝见时,李白受到了最高礼遇,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而后在交谈中,李白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后封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陪伴左右。
▲当代_陆俨少_李白归隐图
官场如战场,充满了尔虞我诈,虽是闲职却也遭到了其他人的眼红和嫉妒,再加上李白生性狂妄,不拘小节,便被有心人抓住了把柄。三年后,李白对前程大失所望,仗义执言还让他得罪了不少权贵,终被赐金放还。临走时,李白大歌一曲“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脸的不屑,实则内心伤痛落寞。
这就是李白,一个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的明星,即使被陷害,仍然保持着内心的不屑与傲骨,洒脱转身而去。“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一生桀骜不驯,不做作,也不被官场那些名利束缚,就像电视剧中的男主,一身白衣胜雪,行走江湖,自由自在。他认为欣赏他的人自会懂他,不强求。
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书的书法也如同他的人一样飘逸洒脱。我们如今所见李白的诗文较多,而其书法却少得可怜,并不是其书法不好,而是所留甚少,所以李白的书法并不出名。
【释文: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
李白的书法真迹极其罕见,存世的《上阳台帖》是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亦是国家一级文物中的“国宝”,被称为“一级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上阳台帖》是李白于天宝三年(744年)创作的纸本墨迹草书书法作品,共25字,文中既概括了王屋山高耸峻拔之势和源远流长之水,又赞颂了司马承祯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对其的仰慕之情。
全卷苍劲雄浑而又气势飘逸,用笔纵放自如,快健流畅,法度不拘一格,非常符合李白豪放、俊逸的诗风。
其结体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加上行草的笔法,笔墨奔放豪迈,酣畅淋漓,神采飞扬,收放自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全诗虽寥寥数字,但通篇给人神龙见首不见尾的视觉效果。足见其气概不凡,体现了李白的风度,豪放而不轻浮,沉着而又不呆滞。
其章法大小错落,通幅跳跃动荡,浑朴饱满又天真烂漫,给人以雄壮辽阔、气象不凡之感。雄壮辽阔在于用笔的粗犷沉着,笔笔水分充足饱满。
书写时又缓缓推进,笔笔到位。整个作品幅式很小,却体现了一种苍茫、浑厚之感,文中大字小字、小字大字互相交错,真如前人所说“如老翁携幼前行,长短参差,而情义真挚”。
宋徽宗赵佶跋文为:“太白尝作行书乘兴踏月,西入酒家,不觉人物两忘,身在世外一帖,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
此作在北宋徽宗年间被收藏在内府;北宋灭亡后,落入南宋奸臣贾似道手中。后辗转到了元代著名收藏家张晏手中;到了清代,被收藏大家安岐购得收入清廷内府。民国时,被收藏家张伯驹所购,建国后献给中央国务院。1958年转交故宫博物院收藏。
因只有这一幅作品传世,所以坊间对李白书法的评论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李白是实至名归的书法家,有的人却认为其书法水平不值一提,只是前人的追捧。你认为李白的书法如何?评论区告诉我,你的观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