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汽车 > 正文

 年度的情绪价值一夜给足?但雷军的演讲我还是有话要说! 

时间:2024-07-24 16:40:07   来源:车辙   编辑:tangyinglin

7月19日晚上,新款极氪009在香港举办了发布会,说真的,这台车大概是我最喜欢的一台纯电MPV了,近期有时间也会和大家聊聊这台车。不过有意思的是,有媒体同行悄悄告诉我,吉利的某位同志这晚在朋友圈怒怼了某位友商,矛头直指某位“叛逃”的同志。能在朋友圈怒怼,但字数仅有5个字,着实能够看到克制和背后的愤怒交织。当然,这个江湖恩怨我们就不八卦了,雷军若真撬走了人家团队,就道义上来说肯定是不厚道的做法。

也就在7月19日这同一晚,北京遭遇了超强雷暴,从天黑开始闪电持续了好几个小时,不少媒体同行的航班都延误了。而这晚的北京,有位“雷神”在首钢冰球馆做了一场震撼人心的演讲,就像是这晚的雷暴一样令人震撼,就仿佛连天气也在告诉你,今夜,注定只属于这位“雷神”。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会抢走极氪009的一些热度。江湖,有时候就这么小,这么巧。

更有意思的是,即便是演讲结束了,大家依旧是意犹未尽,搞的这位雷神被“逼”无奈,不得不在23号也就是昨晚7点,开启了限时返场直播,继续和大家深入探讨,这绝对是汽车史上的首次发布会看不够强行要求开二场的吧?

先声明,我不认为现在的小米汽车已经步入神坛,也不认为现阶段的SU7就是一款完美的作品,我今天只是想聊聊,过去三年的雷军和小米汽车,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

造车到底有多难?

这不是我第一次看雷军的演讲,但我觉得这是最特别的一次,不仅仅是因为我看的泪流满面,也因为小米三年的造车历程,在这一刻早已经是尘埃落定,小米汽车已经算是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所以雷军说了很多之前没办法说的话,而这些话深深触动到了我。

我们先来聊聊,造车到底有多难?这个问题虽然是个“难”或者“不难”的问句,但背后,却是上万字都说不明白异常复杂的问题。

我车友群有个哥们野路子修车确实有两把刷子,所以每每聊车的时候,他总是说,电动车有什么难的?给他个机会,他自己就能造一辆电动车出来。而每每这个时候,我汽车工程师的血脉就觉醒了,非要跟他争论一番。我想,任何一个在汽车行业深入的人,都不会觉得造车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好,言归正传,那么造车究竟难在哪里?

汽车已经经历了百年的发展,汽车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从以前几百个零件,到现在上万的零部件,每一处设计、每一辆车的背后,实际上是无数系统的相互配合,而这个配合,就是最难的。

举个例子,在我工程师生涯里主要负责NVH开发,而这其中有个很关键的物理特性,叫做模态,每个零件都有自己的固定模态,可以理解为这个零件的频率,而组成的系统,比如动力总成,也有着它的模态频率。

无论是零件还是总成,相邻或者靠近的零部件模态如果在3Hz以内的话,就容易发生共振,这种共振不仅影响NVH特性,还影响耐久性。

这其中,还包括不同的材料、连接方式。而且有一些部件的模态比较固定,还要考虑让周围的零件模态避开。在你们没听烦之前,告诉你们一个结论,一辆车的零部件,除了满足自身的功能之外,仅仅在耐久性和NVH 特性上,就要做到避开模态重合,放大到一辆车上上万个零件,就像是一块上万块的拼图,你要一块一块去调整,直到它们成为一个主体的时候不会发生问题。而这,仅仅是无数系统开发中的一部分。

换句话说,这不仅需要工程师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还需要各个系统的亲力配合,更重要的是,满足这一项设计之后,很可能修改的零部件会影响其他系统的性能,这就面临着不同工程师之间需要不断的找到最优解。一遍一遍的验证,一遍一遍的优化,直到各个系统都达到最优解,而这个过程,是个极其漫长的。

如果你不能理解,我来跟你简单分享我经历过一个零部件,从设计到最后确认,大概用了半年的时间,横跨了车身、底盘、电气、动力系统和性能开发五个部门的不断评审,其中不仅换过设计方案,也换过不同的材料,再到CAE部门用工作站不断的计算验证,光是工作站的工作时间,就超过了60天。这仅仅是一个零部件的设计而已。

所以,如果以后谁还告诉你,造车是一件简单的事,请用国粹招呼他!

虽千万人,吾往矣!

虽然造车很难,但雷军带领着团队依旧坚定的走进了这个赛场。篇幅有限,为了不让文章成为冗长的雷军演讲回忆录,我只讲三点。

雷军在发布会上认真和我们分享了他们做调研的事情,这不禁让我回想起了一些依稀的往事。市场调研是一款产品在立项之初的关键动作,也就是倾听消费者的真实声音。但往往这时候,一些车企聪明的大领导脑袋里就已经有了这些车的轮廓,也是神奇,他们以一当十,不费吹灰之力就搞定了“调研报告”。毕竟这只是交给老板开启项目的一份文件罢了,至于这份文件里的内容是否来自真正的消费者,这一点也不重要。

小米没有找调研公司,而是自己亲力亲为做调研,70多天在10多个城市调研了85场,面访了200多个人。这个数字可能不够震撼,但作为从业者,我看到的,是小米团队对于造车这件事的敬畏。

雷军还分享了在宣布造车的当夜,作为一个汽车迷的第37号员工刘安昱在珠江边上喝了一夜的酒,久久不能平复心情,在凌晨5点毅然决然的拿起手机,给雷军发了一条信息,只要让他参与造车,让他干什么都行。听到这我潸然泪下,因为同样的话我曾经也说过,我仿佛在那一瞬间回到了很多年前。我相信一点,极度的热爱是不会被任何困难磨平的。有着这样热情投入的团队,有什么是能够难倒他们的呢?

最后一点,我想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雷军本人。

其实国内不少的主机厂、团队,在开发一辆车的时候特别的专业,为了能够上市爆火,他们研究商业模式,研究竞争对手,研究消费者的习惯,但唯独,他们似乎很少研究一台车本身。其实所有受尊敬的汽车品牌,创始人或者说掌舵人,都是对汽车有着痴狂的热爱的。这么说吧,你能相信一个自己完全不开车的老板,能带头造出一辆好车吗?我是不信的。

雷军也不信,所以雷军在这两年时间里想尽办法试驾了100多台车,并且在小米集团那些喜欢汽车的员工身上找到了造车的真谛:造一台工程师喜欢的车,造一台年轻人的梦想之车。而且,雷军还专门去学赛车,在发布会现场更是播放了一段漂移视频。比起那些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报表运筹帷幄的大佬,雷军这样的行为显然更容易得到车迷和粉丝们的呼声。

很多喜欢汽车的人,对于发自肺腑喜欢汽车的人,都有一种特殊的磁场。而我认可雷军,不光是因为他带来了SU7,更多的是来自这种磁场。而他那句“虽千万人,吾往矣”,相信更是戳穿了现场的每一个人的心。

那些没能挤上牌桌的,或者现在坟头长草的,多问问自己到底为什么?

这可能是属于自主品牌的奇迹?

这次雷军演讲的主题是勇气,事实上,造车的确需要勇气,但是造一台运动、纯电、轿车,并且达到一定的水准,需要的就不是一般的勇气了。因为集合这些特点在内,月销量能够破万的有且只有特斯拉的Model 3,这也意味着,国内市场就是对运动纯电轿车不感冒。

造车本身就是高风险,现在这个时间入局造车风险更是高上加高,如果第一台车又想卖好还偏要造运动轿车,这不是妥妥的“三高”吗?但是拿着前期真实的调研报告,雷军可能认为,是前面的友商始终没有找到那把属于胜利的钥匙?结果大家都看到了,SU7是目前自主品牌销量最成功的纯电运动轿车,没有之一。

好了,既然第一枪打响了,小米汽车应该乘胜追击,赶快放出SUV的消息巩固“品牌阵地”了吧?没想到,雷军又开始“不务正业”了?

发布会的最后,小米发布了基于SU7衍生而来的SU7 Ultra原型车。今天我们在这,就不讨论这台车的性能到底有多强悍,而只为最后的这两个目标:2024年10月正式征战纽北,挑战十年之内成为纽北最快四门电车。好家伙,高手的每一步都让你想不到。

可能你会说,这有何意义?毕竟现在的SU7已经是销量蒸蒸日上,又何必在目前这个基础上费时费力费钱呢?

比起眼前的得失,小米的眼光放得更远。时间回到演讲会最开始,雷军说当初选择造车有一个终极愿景,就是成为全球前5的车企。既然要达成这个目标,纽北还真就是必经之路了。毕竟这里,就是各大车厂的试金石。

怎么样?看到这里,你有没有一种看老牌车企奋斗故事的感受?我自信的说,如果小米做到了,也许十年后回看如今的小米,就像是一个蓝旗亚车迷回看WRC称霸的即视感。不过,既然我们没有洞悉未来的能力,要不大家就简单盲猜一下SU7 Ultra今年10月份的成绩吧?

写在最后

造车三年,说起来很轻松,轻松到我们聊起小米造车,一句话就可以带过,但是如何度过的这三年里的焦虑、彷徨、困难的每一天,说真的,远比这一个多小时的演讲透露出来的,要困难的多。

其实说到这,我不得不提领克03++这台车,我依稀记得,不少车迷怒喷这台车的引擎是拿来了北极星的发动机改了改,怒喷这台车的赛道表现不如伊兰特N。但是做这台车,领克绝对没有少花钱,既然费力不讨好更不挣钱,吉利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

不是所有人都只顾温饱,总有人去书写历史。尽管这些动作,可能最终是为了更好的卖车,但是他们走出的这一步,却是中国汽车工业里程碑的最重要的一步。

免责声明:本文转发网络,仅代表作者、用户个人意向/观点,本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