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海博会人流量更大了!”
“今年的海博会人流量更大了,这一上午我们已发完了好几盒名片,还有不少外国友人过来洽谈。”广州至远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的张旭告诉记者,公司每年都参加海博会,已将海博会当作提升品牌知名度,寻找合作机会的重要平台。
浙江某企业代表朱先生就是该公司的老朋友之一,此次他专程从杭州赶来参加海博会。“我这次是来一睹公司最新技术产品的风采,看有没有进一步合作的可能,同时我也希望能在这里找到更多新的合作伙伴。”
“公司已经是第三次参加海博会了,这一次感觉主办方在展馆布置、展位安排等方面都更细致周到。”广州赋安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行业经理刘诗明告诉记者,公司前两次参加海博会都收获了不少合作伙伴。
据主办方介绍,本届海博会聚焦六大应用场景,重点展示船舶及港口航运、海洋能源、海洋工程与环保、海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与医药、海洋旅游与文化,全面凸显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展览总面积达9.5万㎡,吸引约500家全球展商参与,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创新、合作与交易。
广东高科技产品惊艳亮相
海博会历来是全球海洋领域“硬核装备”和先进技术成果的年度“秀场”,今年也不例外。从深远海大国重器“蓝鲸1号”“维京龙号”“海葵一号”,到海上基建顶梁柱“太湖之星”“新海鲟”“津安1”号,再到不断刷新国内外纪录的深海作业机器人、无人船艇、水上飞机、动力冲浪板、水下滑翔器、潜水推进器等,海洋高端装备悉数登场。令人欣喜的是,来自广东的高科技产品在本次海博会上惊艳亮相。
首次组团参加海博会的江门市展团展出的多项产品技术水平达世界一流。其中,中交四航局“四航永兴”号是全球最大移动船坞、宽扁浅吃水型半潜驳船;“四航固基”号是国内第一艘DCM深层水泥搅拌船、“中国智造”的“深海打桩机”;“伏羲一号”是全球单体最大网箱平台,也是全国首个风渔融合海洋牧场和综合实验平台,今年9月完成首批鱼苗投放,预计可年产优质海鱼约900吨,年产值5400万元。
在深圳市鳍源科技展位,一款款水下运动机器人的展示吸引了众多观众驻足。旁边屏幕上的数据,则是由水下机器人将所“看”所“感”实时传输回陆域形成。公司研发人员介绍,其中全球首款专业级水下拍摄机器人FIFISH P3,最大下潜深度达350米,具有强大推进动力和抗流能力。
珠海紫燕无人飞行器有限公司展出的无人飞行器“灰鲸G1”也颇为吸睛,不少观众围在直升机前咨询拍照。“该款无人机专为低空运输而打造,飞行距离能达到60公里,克服了传统船舶的运输限制,特别是在海岛间或海上钻井平台实现高效运输。”工作人员黄晓冰向记者介绍道。
打造高质量发展“蓝色引擎”
一直以来,广东不断加快建设现代海洋产业体系,2023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1.88万亿元,连续29年居全国首位。万亿级的海上牧场、海上油田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千亿级的海上风电、海工装备产业集群初显雏形,成为全国海洋经济增长重要引擎。
通过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广东开展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五大工程”,建设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高质量推进广东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截至目前,广东累计整治修复海岸线超过100千米,建有各级涉海自然保护地124个,保护面积达39万公顷,珠海三角岛等7个海岛入选国家级和美海岛,“国宝”红树林面积居全国第一。
此外,广东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持续加强高水平多层次的海洋创新平台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国家深海科考中心、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字号”创新平台“落户”广东,万米钻深的“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冷泉生态系统、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等一批“国之重器”涌现大湾区。
近年来,广东立足全省海洋资源禀赋,以海洋电子信息、海上风电、海洋生物、海洋工程装备、天然气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务六大产业为抓手,大力推动海洋经济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动力变革。
从2018年起,省财政连续7年安排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约19.5亿元,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创新发展。通过专项资金投入与项目实施等系列举措,海洋新兴产业近五年年均增速达13.7%,带动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活动现场还举行了“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揭牌仪式,该试验场揭牌后正式对外提供测试服务,并启动首批海上试验,标志着试验场从筹备向应用迈出重要步伐。
据主办方介绍,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珠海)将聚焦海洋六大产业和五大海洋产业集群,服务湾区、深耕南海、拓展深蓝,将构建集技术研发、测试试验、成果转化、产品孵化、检验检测于一体的海洋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和服务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海洋新质生产力发展,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广东贡献。
文、图|记者 董鹏程 通讯员 周可 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