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是影响生育力的关键因素。如今,大家普遍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女性生育的黄金年龄大致在20岁至29岁之间,而35岁后,生育能力会呈现下降趋势。国际妇产科联盟明确指出,当女性年龄超过35岁,这一时期的妊娠便被定义为高龄妊娠。随着国家生育政策调整和辅助生殖技术的飞速发展,二孩、三孩生育需求愈发强烈,这使得“高龄孕妈”比例逐年升高,而她们所面临的妊娠风险也随之增加。
一、孕前准备
对于35岁以上的女性来说,孕前准备尤为重要。由于年龄增长,患慢性疾病的风险也随之增加,因此进行全面的身心状况评估是确保妊娠期母婴安全的首要步骤。
(1)健康状况评估。超过35岁,伴有基础疾病的女性,如高血压、心脏病或免疫系统疾病等,应在妊娠前接受是否适宜妊娠的专业评价。这些评估包括心功能检查、免疫抗体检查等,以了解自身健康状况是否适合怀孕。
(2)卵巢储备功能评估。备孕半年或更长时间未能怀孕的女性,建议进行卵巢储备功能评估。这有助于了解卵巢的健康状况,预测生育能力,并在必要时采用辅助生殖技术提高妊娠几率。
(3)体重管理。这一时期的女性应该特别关注体重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并将其控制在健康范围内(18.5千克/平方米~23.9千克/平方米)。
(4)遗传咨询。对于有遗传病家族史、畸形儿分娩史或夫妻之一有染色体异常的女性,建议进行妊娠前遗传咨询。这有助于评估生育风险,并提供适宜的产前检查建议,确保母婴健康。
(5)生育知识了解。在备孕前,高龄妇女应对自身健康状况和相关生育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有助于在妊娠期间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和状态,提高妊娠成功率。
二、孕期监测
高龄妊娠面临着胎儿畸形、流产、早产率增加的风险,同时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等合并症的风险也随之增高。因此,孕期监测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高龄孕妇合并慢性疾病的发生率高,因此对于有慢性合并症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免疫性疾病等患者,孕前就应做好保健咨询,孕期与其他专科合作,共同提供孕产期保健,积极管理,监测疾病进展。
(2)孕期重视妊娠期糖尿病(GDM)筛查,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胎儿生长受限等的诊断。
(3)高龄孕妇多数既往有生育史,应仔细询问既往妊娠期间是否有并发症、胎儿发育异常等病史。
(4)对于曾有过剖宫产史的孕妇,早孕期超声应除外瘢痕妊娠,孕中晚期要注意及时诊断凶险性前置胎盘和侵入性胎盘。
(5)高龄孕产妇胎儿发育异常风险明显增高,是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重点人群。《孕前和孕期保健指南》2018版推荐,预产期年龄在35~39岁且单纯年龄为高危因素,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可先行无创产前筛查(NIPT)进行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的筛查;预产期年龄≥40岁的孕妇,建议行绒毛穿刺取样术或羊膜腔穿刺术,进行胎儿染色体核型分析和/或染色体微阵列分析。
三、分娩期配合
高龄孕产妇在分娩过程中难产、产后出血等风险显著增加,但是关于分娩方式的选择,高龄并不是剖宫产术的绝对指征。特别是40岁以下的孕妇,其阴道分娩成功率及安全性与适龄初产妇并无显著差异。然而,对于有强烈剖宫产意愿的高龄孕妇,可酌情放宽剖宫产术的指征。对于既往有剖宫产史的高龄孕妇,如有阴道试产意愿且经评估具备条件,应在充分告知风险后,由孕妇及其家属知情选择是否进行阴道试产。对于年龄超过40岁的高龄孕妇,建议在妊娠39周至40周时终止妊娠,以降低母婴风险。
无论选择哪种分娩方式,都 应结合孕产妇的实际临床情况,由专业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制定最佳的分娩方案,确保母婴平安。
四、产后康复
(1)身体机能的恢复:均衡饮食,确保营养摄入;调整生活节律,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进行适度的产后运动,如腹式呼吸、卧位体操、肌力训练、有氧运动、瑜伽和盆底肌肉训练(凯格尔运动)等,这些都有助于缩短产后恢复时间,改善身体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