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懂陕师大音乐考研的团队
·
·
·
·
·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全套课程)
名词解释
1.《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六篇有目无词的笙诗。全书主要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间的作品。按音乐性质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地区的乐调,雅是朝廷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比方,兴是触物兴词。它开启了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传统,内容广泛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酒狂》
《酒狂》是一首中国古代著名的古琴曲,相传为三国时期魏国阮籍所作。当时朝政昏庸黑暗,阮籍深感与时不合,为避祸患,隐居山林,借酒佯狂。该曲通过描绘醉酒者的混沌、朦胧情态,以罕见的节奏和大量的迭句,表现出人在酒醉后步伐踉跄的神态,实则发泄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寓意深刻,音乐内在含蓄,展示了文人的文化修养和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是我国古代音乐中的珍品。
3.国乐改进社
国乐改进社是1927年5月成立于北京的民间音乐社团,由刘天华等人发起。该社以改进国乐并谋其普及为宗旨,主张采本国精粹,纳外来潮流,打出新路。其活动主要包括组织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和研究,改进民族乐器,创作民族乐曲以及编辑出版《音乐杂志》。该社还举行过音乐演出,如1928年在北京饭店的音乐会等。国乐改进社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渔光曲》
《渔光曲》是1934年由联华影业公司出品,蔡楚生编导,王人美、韩兰根等主演的电影。影片讲述了渔家子弟的悲欢离合,反映了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底层民众的生存状况。其同名主题曲由安娥作词、任光作曲,旋律柔美、委婉、舒畅,歌词质朴、亲切、自然,生动地唱出了渔民沉重的劳动和被剥削的贫困生活。该电影在艺术结构与镜头运用上有所突破,1935年在莫斯科国际电影展览会上荣获“荣誉奖”,是中国首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影片。
5.六音音阶
六音音阶是由中世纪音乐理论家圭多・达莱佐创立的一种音阶体系。它的结构固定为全音、全音、半音、全音、全音,对应的唱名是 ut、re、mi、fa、sol、la。圭多从赞美诗《施洗约翰赞美诗》中选取每行诗句的第一个音节作为唱名,形成了六声音阶唱名法。这种音阶主要用于学唱圣咏,从 G、C、F 开始分别构成三种六声音阶,其中 F 六声音阶需将 B 降低半音,它也是现代首调唱名法的由来。
6.梅塔斯塔西奥
梅塔斯塔西奥,原名彼得罗·特拉帕西,是1698年至1782年的意大利剧作家。他对16世纪的歌剧进行重大改革,反对歌剧迎合贵族趣味、偏重歌唱、轻视戏剧内容的倾向,将古典主义悲剧、田园剧的特点与歌剧、音乐、诗歌结合,反映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其歌剧剧本有《被抛弃的狄多》《卡图在乌提卡》《忒米斯托克勒斯》等,以《赵氏孤儿》为蓝本的《中国英雄》在欧洲广泛流传。他的剧本全部用诗体写成,文辞优美,结构严谨,情节紧凑,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7.《包里斯戈杜诺夫》
《鲍里斯·戈都诺夫》是俄国作曲家穆索尔斯基创作的4幕歌剧,作于1868年至1874年,由作曲家本人根据普希金的同名历史剧编写剧本并作曲,1874年在彼得堡首演。该剧讲述了俄国沙皇鲍里斯谋杀了应继承王位的伊凡雷帝之子季米特里,强迫人民拥戴自己当皇帝,而年轻的修道士格里高利假冒季米特里兴兵讨伐,赢得人民支持,鲍里斯最终在精神错乱中死去的故事。这部歌剧是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优秀作品,其音乐具有独创性,在和声、旋律等方面都有创新,突出了群众场面和合唱的地位。
8.有限移位调式
有限移位调式是法国作曲家梅西安提出的术语。指在十二音体系中,移位数量不足12个的调式。其特点是否定主音与调性,但常与调性产生关联,以十二平均律为基础,具有“微调式”特征。如全音阶是一种常见的有限移位调式,只有2种移位;还有全-半音阶,有3种移位等。有限移位调式丰富了音乐创作的音高组织形式,在现代音乐创作中被广泛应用,为音乐带来了独特的色彩和表现力。
简答题
1.朱载境“新法密律”的内涵及其在律学史上的意义
“新法密率”的内涵:朱载堉的“新法密率”是一种律制。他创用等比数列作为平均律的计算原理,于公元1581年前完成(最早记载见于1584年的《律学新说》)。这种生律法是在2(黄钟倍律)和1(黄钟正律)之间,形成13个数的等比数列,即将2开12次方所得的“频率倍数”连续自乘12次,就分别产生十二平均律各律的频率倍数,而乘到第12次,就达到2(八度),使得两个相邻律(即半音)之间频率比都相均等,也就是十二平均律。
在律学史上的意义:解决悬案。它解决了自古至明十二律不能周而复始的悬案,实现了历代律学家为十二律“旋相为宫”而探求新律的理想,把我国古代律学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理论巅峰。“新法密率”理论作为中国古代理论律学的最高成就,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广泛传播。由于汉字文化圈的影响,在东亚地区没有进入近代以前,新法密率已广为传播。科学精神体现。这一成就体现了朱载堉敢于怀疑与批判的科学精神,是在科学的思维与实验、实践的基础上完成的。
2.王光祈的音乐理论著作
中国音乐研究类
《中国音乐史》:以历史发展为脉络,从律之起源讲起,阐述了五律如何进化成七律,再到十二律的成立,以及黄钟长度与律管算法等复杂的音乐理论,还通过丰富史料和案例展示了中国音乐在不同时期的社会功用和民族特色。
《东方民族之音乐》:最早采用比较音乐学方法进行研究的著作之一,对亚洲各国民族音乐的律制和调式进行规律性分析,并与欧洲音乐比较,提出“世界三大乐系”,即中国乐系、希腊乐系、波斯阿拉伯乐系的理论。
《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从音乐学角度探讨了中国古典诗词曲中的韵律节奏等音乐性,分析了其轻重律的特点和规律。
西方音乐研究类
《欧洲音乐进化论》:系统介绍西洋音乐学理论和技术理论,讲述欧洲音乐的发展历程和进化规律,使中国读者对西洋音乐的发展有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认识。
《西洋音乐史纲要》:对西洋音乐史进行了概括性的梳理和介绍,涵盖了从古代到近代的重要音乐流派、音乐家及其作品等,为中国音乐学习者了解西方音乐历史提供了入门性的指导。
中西音乐比较及其他类
《东西乐制之研究》:运用比较音乐学的方法,对中国与西方的乐制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分析了两者在律制、调式、音阶等方面的异同,为中西音乐的交流和相互理解提供了理论基础。
《翻译琴谱之研究》:主要探讨了琴谱翻译问题,将古琴谱以西方五线谱的形式呈现,试图与现代音乐打谱方式连接,还重新整理了琴谱符号和指法符号。
3.弗兰德乐派的形成、代表人物、音乐特征
弗兰德乐派形成于15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北部、比利时及荷兰南部地区。当时该地区政治经济稳定,文化繁荣,其音乐家大多来自尼德兰的佛莱芒地区,是勃艮第乐派的延续。
该乐派的代表人物有:第一代作曲家约翰·奥克冈,其创作特点是运用重叠的长乐句而很少予以收束,各声部独立而不用模仿,形成一种连绵不断的流动风格;第二代作曲家若斯坎·德·普雷,强调模仿对位技术,充实和声音响,有很强的情感表现力,注重以音乐来表现歌词;第三代作曲家奥兰多·迪·拉索,音乐风格灵活生动、精致而又多样化,精心处理音乐与歌词的内容和语调关系,为复调音乐到主调音乐的过渡开辟了道路。
弗兰德乐派的音乐特征主要体现在:在复调织体上,既有各声部连绵不断地独立发展、少用终止式的严格复调音乐,也有和弦式进行、段落分明、有明显收束感和音响对比的类型。在音乐观念上,所有声部的地位平等,摆脱了老式哥特经文歌的严格节奏结构,音响丰满且富有阳刚之气。在作品题材上,弥撒曲和经文歌是精华部分,但也不忽略世俗歌曲的创作,世俗歌曲更多地运用模仿对位手法。
4.晚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音乐创作、音乐特征
晚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有马勒、理查・施特劳斯、普契尼、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等。
音乐创作
马勒:创作集中在交响曲和歌曲领域,如九部交响曲、声乐交响套曲《大地之歌》以及四十多首用管弦乐队伴奏的歌曲,常将歌曲性质的主题融入交响曲,或把交响曲元素引入歌曲。
理查・施特劳斯:以歌剧和交响诗创作著称,如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唐璜》,歌剧《莎乐美》《埃莱克特拉》《玫瑰骑士》等。
普契尼:创作了多部经典歌剧,如《蝴蝶夫人》《图兰朵》《波希米亚人》等,善于塑造人物形象,以优美的旋律和动人的情节吸引观众。
音乐特征
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包括对个人感情和幻想的强烈表现,以及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的强烈兴趣2。理查德·施特劳斯的音乐体现了对浪漫主义音乐交响乐创作传统的继承,甚至还能看到古典主义时期音乐的痕迹。 总的来说,晚期浪漫主义音乐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了音乐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点击试听↑↑↑)
论述题
1.20世纪上半叶留学归来音乐家群体的音乐创作特点及其地位
20世纪上半叶留学归来的音乐家群体在音乐创作上呈现出多元融合、民族性探索等特点,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音乐创作特点
中西融合:他们既系统学习了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法、理论体系、演奏技巧等,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创作中,将西方的和声、曲式、对位等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五声音阶、民族调式、民间音乐素材等巧妙融合,创作出既具有西方音乐的严谨结构和丰富表现力,又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如黄自的艺术歌曲《思乡》《玫瑰三愿》等。
题材丰富多样:涵盖了抗日救亡歌曲、艺术歌曲、合唱曲、钢琴曲、管弦乐等多种体裁。既有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现实、鼓舞民众抗日斗志的作品,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也有以古诗词、现代诗歌为题材,抒发个人情感、展现文学意境的艺术歌曲,如青主的《我住长江头》。
民族性探索:积极探索民族音乐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深入挖掘和运用民族音乐素材,对民间音乐进行整理、改编和创新,使传统音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也努力在作品中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和审美情趣,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
地位
奠定中国专业音乐基础:他们带回了西方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在国内创办音乐院校、开设音乐课程、编写教材等,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专业音乐人才,建立了较为系统的音乐教育体系,为中国专业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如萧友梅创办的上海国立音专。
推动音乐风格创新:他们的创作打破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固有模式,引入了西方音乐的元素和技法,开创了新的音乐风格和流派,丰富了中国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内涵,为中国音乐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动力和启示,促进了中国音乐在20世纪的快速发展和变革。
促进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留学归来的音乐家们不仅将西方音乐引入中国,也把中国传统音乐推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增进了中外音乐文化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提升了中国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2.巴赫莱比锡时期的音乐创作及特征
巴赫莱比锡时期的音乐创作极为丰富且达到了其一生创作的顶峰,音乐特征也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准和独特风格。
音乐创作
宗教声乐作品:巴赫创作了大量康塔塔,现存两百多首,占其作品总数的一半左右,如《醒来吧,一个声音在呼喊》。还创作了三部宗教清唱剧,《升天节清唱剧》《圣诞节清唱剧》和《复活节清唱剧》。此外,两部受难乐《约翰受难乐》和《马太受难乐》也创作于此时期,德国的受难清唱剧创作由此达到辉煌顶点。
弥撒曲:《b小调弥撒曲》是巴赫在莱比锡时期的重要作品,是他对声乐深刻探索的总结,被后世认为是古典音乐的一个高峰。
器乐作品:创作了《平均律钢琴曲集》的第二部,证明了二十四个大小调和平均律在键盘乐上的切实可行性及技术创作的优越性。《哥德堡变奏曲》以其独特的变奏形式和丰富的音乐内容著称,是音乐史上规模最大、结构最恢宏的变奏曲之一。还有以国王主题发展的器乐作品《音乐的奉献》以及未完成的《赋格的艺术》,挖掘了复音音乐对位法的所有可能性。
音乐特征
宗教性与戏剧性融合:虽然多数作品是为宗教仪式而作,但超越了宗教仪式音乐的局限,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如在受难乐中,吸收了古希腊戏剧中合唱、意大利歌剧的因素,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具有史诗般的效果,集中体现了巴赫作品中深刻的人道主义精神。
复调技法精湛:复调音乐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各声部相互呼应、交织,层次丰富,逻辑严密,如在《赋格的艺术》中展现了对位法的所有可能性。同时,也会将复调与和声有效结合,和声表现得充实而富于变化,常做半音进行。
旋律风格多样:旋律进行连绵不断,线条个性鲜明而精炼,既具有庄重尊贵、纤弱自制的情感,如《哥德堡变奏曲》的主题,又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充满民歌风味的旋律随处可见。
结构严谨规范:无论是大型声乐套曲还是器乐作品,都展现出了严谨的结构,如在康塔塔、清唱剧等作品中,各乐章之间相互关联、过渡自然,整体布局合理。在变奏曲中,变奏的组织和发展也遵循着一定的逻辑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