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逃妈 东西儿童教育 2024年12月12日 08:04 美国
最近教育圈有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是咱们教育部发布通知,要求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人工智能教育,而且给出了很具体的、系统化推进AI教育的方案:小学低年级段侧重感知和体验人工智能技术,小学高年级段和初中阶段侧重理解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高中阶段侧重项目创作和前沿应用。
第二件事则发生在大洋彼岸的哈佛大学,这所世界顶尖学府取消了30多门课程,绝大部分是文学、哲学、历史等人文学科类的课程。
这两件事看似独立,但方面却很一致,一边是增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一边是削弱人文学科。背后是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科技相关的理工科越来越受重视,在教育中占的权重越来越大。
这不禁引起家长们的思考——
又回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模式了吗?
人文学科真的没用了吗?
孩子的未来,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探讨: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的方向、孩子的未来到底需要什么?重视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肯定是对的,但人文学科就真的没用了吗?
哈佛的“取舍”告诉了我们什么?
先说说为什么哈佛会取消这些课程。官方没有明确说明原因,但从外界的分析来看,大概率是因为学生报名的人数太少。确实,在今天这个时代,学生和家长更倾向于选择“热门专业”,比如人工智能、计算机,而很多人文学科似乎变成了“用处不大”的冷门。
1. 现实选择:人文学科不 “值钱”?
举个例子:一个在哈佛读书的学生,如果学的是哲学,他的父母可能会问:“你将来能靠这个做什么?赚得到钱吗?”于是,学生可能转去学经济学或者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这样就业前景看起来更“稳”。
从这个角度看,哈佛取消一些课程,确实是顺应了时代潮流。社会需要科技型人才,而人文学科因为短期回报不高,自然就变得边缘化。
2. 科技时代:我们离 “人文” 越来越远?
现在科技发展多快啊!像ChatGPT这样的人工智能,甚至能写文章、编代码,效率比人还高。这让人们越来越注重技术技能的培养。可是,当技术越来越强大时,人文学科的价值真的“没用”了吗?
不妨先听听一个故事:
有一次,一个10岁的小男孩和一台超级智能的机器人下象棋。机器人总能预测小男孩的下一步棋路,轻松赢下比赛。可是,男孩突然对着机器人说:“你真聪明,可是,你为什么下棋的时候从来不笑呢?”
这句话让一旁的工程师愣住了。是啊,机器人可以计算千万种下棋的可能性,但它永远不会懂得小男孩下棋时“赢了就开心,输了就不服气”的情感。
技术再强,也无法代替人性和共情。而这种能力,恰恰来自人文教育的熏陶。
人文学科的“没用”是真的吗?
哈佛的新闻让人觉得人文学科“用处不大”,但实际真是这样吗?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人文学科不仅“有用”,而且是帮助孩子成为完整的人的关键。
1. 文学:教会孩子理解人性
我认识的一个孩子叫小宇,有一次他在班里读了一篇《小王子》的节选。课后,他跑去问老师:“为什么小王子离开了他的玫瑰花?他不喜欢她了吗?”
小宇的老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你觉得小王子和玫瑰花之间,像不像我们和家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我们爱他们,但也需要去探索更大的世界。”
小宇听完后点点头,眼里似乎明白了些什么。
文学的价值就在于此:它帮助孩子理解复杂的人性,学会换位思考。而这样的能力,远比一时的技能更长久。
2. 历史:让孩子看到时间的智慧
孩子对历史的兴趣往往是被点燃的。
比如,一个孩子问:“长城为什么这么长?”家长如果只是回答:“为了防御外敌。”孩子可能觉得没意思。但如果你告诉他:“古代没有飞机和坦克,士兵只能一步步巡逻守卫,长城是当时最聪明的办法。”孩子不仅理解了历史的背景,还学会了用逻辑思考问题。
历史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让孩子学会从过去中看到智慧和教训。
3. 哲学:帮助孩子提问“为什么”
有一次,我和一个五年级的孩子聊天,问他:“你觉得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喜欢做坏事?”
这个孩子想了想,说:“因为他们觉得坏事比较好玩。”
我接着问:“可是,坏事会让别人难过啊,那为什么他们还做呢?”
他犹豫了一下,皱着眉头说:“可能他们没想过别人的感受吧?”
这其实就是哲学教育的起点——让孩子学会提问,学会探讨“对”和“更对”的区别。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平衡点?
听到这里,很多家长可能会问:“科技创新是时代需求,而人文学科也很重要,孩子未来到底该怎么平衡这两者?”
我的建议是:技术能力是工具,人文素养是方向。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互相成就的。以下是几个具体的小方法,帮助孩子平衡成长。
1. 在生活中融入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其实并不需要太多额外的时间,而是可以随时融入到生活中的。
带孩子去博物馆时,不要只走马观花地看文物,而是和孩子聊聊背后的故事。
比如看到一件战国青铜器,可以问:“你觉得当时的人吃饭用的碗和我们现在有什么不一样?”
通过这些对话,孩子不仅记住了文物,还学会了观察和思考。
2. 兴趣是最好的切入点
如果孩子喜欢科技,可以从科技入手延伸到人文:
• 和孩子聊“技术背后的故事”:比如互联网的发明者们是如何跨越困难实现全球连接的?
• 用科幻书激发人文思考:像《三体》、《海底两万里》这样的作品,既有技术,又充满对人性的探讨。
如果孩子喜欢艺术,可以聊艺术背后的人文价值:
• “为什么蒙娜丽莎的笑容让人着迷?”这不仅是美学的问题,也是关于人性的深刻讨论。
3. 鼓励孩子学会提问
未来的竞争不是“回答得多快”,而是“提出好问题”的能力。家长可以用这些话术有意识地引导孩子:
• “为什么?......”
• “如果?......”
• “还有其他可能吗?......”
比如孩子问:“为什么天会下雨?”你可以接着问他:“如果不下雨,会发生什么?什么职业的人最讨厌下雨?什么职业最喜欢下雨?”通过这种互动,孩子的思维会更深入。
我和小半爸在明天的直播里,也会和大家聊到,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启发孩子去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思维。有兴趣的朋友约起来:
未来的教育,需要人文与技术并重
哈佛取消人文课程或许只是一个表象,但它确实提醒了我们:未来的世界需要的,是既懂技术,又有温度的人才。
1. 技术决定飞多高,人文决定飞多远
技术能力可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但人文素养才能帮助他们选择解决什么问题。
2. 让孩子成为“有温度的科技人”
未来无论孩子从事什么行业,有人文背景的科技人才,永远比只会技术的人更受欢迎。因为他们不仅能创新,还能理解人性,做出真正有意义的产品和服务。
教育不是一场追逐名校、热门专业的竞赛,而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人文与技术并重,才是教育的未来。
哈佛的取舍让我们思考:作为家长,我们的取舍又是什么?或者说,两者都要,没法取舍?
欢迎大家在下方文章留言区各抒己见,聊聊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