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如果想证明“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你就会去观察一大堆白色天鹅;当你看到无数天鹅都是白色的,会觉得这个假说似乎很合理。从“我见过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推出结论“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种推论方式就是归纳法。演绎法则是跟归纳法很不一样的逻辑论证:如果前提是真的,结论便必定为真。举个例子,“所有人终究会死”与“苏格拉底是人”两个前提(大前提与小前提)都为真,据此得到的结论“苏格拉底终究会死”是合理的。演绎法是“从一般推出特殊”,而归纳法则是“从特殊推出一般”,从一组观察资料来论证出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归纳法的问题在于:就算你进行再多观察,只要有一个反例就可以推翻你的普遍化主张。例如:正巧有一只黑天鹅出现,“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就会被证伪。
许多科学家与哲学家都相信,做科研就是找出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假说。如果像他们一样认为科学进步是靠着归纳法,那么你就必须面对归纳法自身存在的问题。科学怎么能以如此不可靠的推论方式为基础呢?波普尔则干净利落地避开了这个问题。根据他的说法,科学不是靠归纳。科学家是从一个假说起步,即依据现有的资料来猜测现实的本质,譬如“所有气体在加热后都会膨胀”。科学家的下一步是去找到办法来测试假说。在上面的例子中,便要去找一大堆不同种类的气体来加热。但测试并不是要找出证据来支持假说,而是观察这个假说能否经得起种种证伪的尝试。只要有一种气体被加热的时候没有膨胀,就足以破坏“所有气体在加热后都会膨胀”的假说。
如果通过一个反例驳斥了一个假说,那么就会带来一点新知:知道那个假说不是真的。科学的进步是因为科学家从错误中学习。观察到一大堆加热时确实会膨胀的气体,不会带给我们知识,或许只是让我们对自己的假说多一点信心。但一个反例就真的能教会我们一些事情。波普尔认为,任何科学假说的关键特征是必须有“可证伪性”,这也是它与“假科学”的差异所在。一个科学假说是你有机会证伪的东西,它做出的预测有可能被证明为误。如果我说“有个无法侦测到的隐形小仙子使鲜花盛开”,那么没有一种观察能够证明我的说法有误。如果小仙子是隐形的,又不留任何痕迹,就没有任何办法能够证伪他们存在的主张。它没有“可证伪性”,所以根本不是一句科学陈述。
根据波普尔的说法,科学家所做的事情是试图证明他们的理论为假。检验一个理论就意味着要看看它是否能被证明为假。一个典型的科学家先从一个大胆的猜想或推测出发,然后会试着用一连串的实验或观察来削弱这个猜测。科学是令人兴奋的冒险事业,但并不证明任何事情为真;它只是不断证伪来抛弃错误的观点,对原假说进行更新,在此过程中不断逼近科学真理。科学家特别喜欢波普尔将科学研究描述成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觉得波普尔了解他们实际上怎么做研究。
(摘编自奈杰尔·沃伯顿《从错误中学习》,吴妍仪译)
材料二:
波普尔一再强调“证伪”,反对“证实”,为此提出“逼真度”和“可否证度”两个概念。“逼真度”指的是一个理论接近客观真理的程度。“可否证度”则指一个理论陈述的对象的普遍程度,涵盖的对象越普遍,就越容易被证伪,可否证度就越高。一个“可否证度”高的理论,还需要借助于观察和实验来判定其好坏,波普尔称之为“确认”。“确认”是指一种假说暂时能经受住事实经验的检验而未被证伪推翻。一个理论如果“可否证度”很高又能够被不断被“确认”,那么它就有着更高的“逼真度”。
实际上,波普尔所反对的“证实”是早期归纳主义的“完全证实”,而不是逻辑经验主义所说的“证实”即“确证”。早期归纳主义主张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证实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全称命题)。后期归纳主义的代表逻辑经验主义对此观点进行修改完善。他们认为,“证实”并不意味着从基于个别事实的单称命题推出全称命题,而是通过一个个单称命题证实的积累,不断地趋近于对全称命题的“确证”,目的是通过既有证据的不断“确证”、积累而逐渐趋近于科学真理。
在引入了“逼真度”和“可否证度”等概念之后,证伪主义实际上与逻辑经验主义殊途同归。证伪主义将“证伪”作为趋近于科学真理的必经过程,证伪的思想中蕴含着“证实”倾向。不过,它比后者高明的地方在于,从“证伪”的角度来考察一个理论,能更好地解释“科学革命”,这是渐进积累式的归纳主义所做不到的。
总之,我们不能将“证实”和“证伪”对立起来。事实上,对一个理论的证伪往往伴随着对另一理论的证实;而一种理论的发展,既需要证伪,也需要证实。证伪注重对旧假说的淘汰,有助于新假说的提出;在证伪之后对新假说进行证实,同样重要。只有新假说经受经验事实的检验,才算是完成一次完整的科学发展。
(摘编自林艳、雷嘉祺《波普尔证伪主义思想中的证实倾向》)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演绎法只要大、小前提为真,结论就必定为真,但归纳法在前提为真时也不能保证结论一定为真。
B. 逻辑经验主义放弃“完全证实”,改变以往“从特殊推出一般”的推理方式以使确证过程更高明。
C. 大量经验事实无法证实的一个假说,却有可能被个别事实证伪,这说明证伪与证实存在不对称性。
D. 材料一认为“科学不是靠归纳”,材料二认为归纳证实对科学发展同样重要,两者观点明显有别。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有气体受热均会膨胀”的“可否证度”比“部分气体受热会膨胀”更高,也更容易被证伪,但不一定有更高的“逼真度”。
B. 考虑到归纳法自身存在的问题,科学家认为将其作为科学推论的基础是不可靠的。而应不断“确证”,以此来对假说进行证伪。
C. 按波普尔的说法,科学研究中大胆提出假说、不断进行证伪的过程是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这有助于解释“科学革命”。
D. 数字化时代,我们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占有海量的样本,可以提高证伪的效率,也有利于更快地趋近于对全称命题的“确证”。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后,开普勒根据观察资料指出行星确实绕日,但轨道并非正圆。
B.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重物先于轻物到达地面”,后来实验结果表明重物和轻物同时落地。
C. 某博物馆声称水晶头骨是外星人送来的礼物,但科学家确认它是19世纪制造的工艺品。
D. 汉代发生浑天说和盖天说之争,浑天说因制定的历法与实际天象更匹配而被朝廷采纳。
4. 科学假说与非科学假说、科学真理的区别在哪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5. 下列科学发展中的事实体现了“证实”和“证伪”的结合。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关于引力场中光线的弯曲,广义相对论的计算结果比牛顿经典理论正好大1倍。1919年日全食观测的数据宣告前者获胜。不过爱因斯坦也会犯错,他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静态宇宙说”,被哈勃观测到的数据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宇宙膨胀说”。后来科学家进一步观测到,是暗能量在推动宇宙加速膨胀。
【答案】1. B 2. B
3. B 4. ①科学假说和非科学假说:前者有可能被证伪(证明有误),后者不可能;
②科学假说与科学真理:前者仍需要继续证伪或证实,后者经过无数次证伪或证实并确定无误。
5. ①证实往往伴随着证伪。1919年日全食观测数据,是对广义相对论的证实,也是对牛顿理论的证伪。
②一种理论既需证实也需证伪。广义相对论中“光线弯曲”被证实,“静态宇宙”则被证伪推翻。
③证伪提出新假说,而证实检验新假说。科学家用证伪推翻“静态宇宙”说后提出“宇宙膨胀”说,后来发现的暗能量又进一步证实这一新假说。
【解析】
【导语】材料一讨论了归纳法和证伪主义对科学进步的不同解释,强调波普尔式的科学研究更关注理论的可证伪性,通过删除错误的假说以逐步接近科学真理。材料二则介绍了证伪与“证实”之间的关系,提出证伪与证实不应对立,而应结合,证实能提高一个理论的逼真度。整体来看,两则材料通过比较不同方法论,强调科学发展的动态特性及理论的验证过程。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逻辑经验主义放弃‘完全证实’”错误。由材料二第二段“早期归纳主义主张用不完全归纳的方法证实一个普遍性的结论(全称命题)。后期归纳主义的代表逻辑经验主义对此观点进行修改完善”可知,原文说的是逻辑经验主义对此观点进行修改完善,可见逻辑经验主义并未放弃“完全证实”。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而应不断‘确证’,以此来对假说进行证伪”错误。材料一第二段的表述是“科学家是从一个假说起步,即依据现有的资料来猜测现实的本质”“科学家的下一步是去找到办法来测试假说”,选项恰恰与之相悖。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观点是:科学家所做的事情是试图证明他们的理论为假。
A.“行星确实绕日,但轨道并非正圆”证明的是“日心说”这一理论是真的,而不是假的,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
B.“重物先于轻物到达地面”的理论通过实验证实是假的,实验的结果是重物和轻物同时落地,符合材料一最后一段的观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观点。
C.“但科学家确认它是19世纪制造的工艺品”并没有证明“水晶头骨是外星人送来的礼物”的这一说法是假的,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
D.“浑天说……被朝廷采纳”不能证明“浑天说和盖天说”是假的,所以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科学假说和非科学假说:“科学家是从一个假说起步,即依据现有的资料来猜测现实的本质”“如果通过一个反例驳斥了一个假说,那么就会带来一点新知:知道那个假说不是真的”,可见科学假说有可能被证伪(证明有误),非科学假说就是说不能被证伪(证明有误),所以非科学假说不可能被证伪(证明有误)。
②科学假说与科学真理:“科学是令人兴奋的冒险事业,但并不证明任何事情为真;它只是不断证伪来抛弃错误的观点,对原假说进行更新,在此过程中不断逼近科学真理”,科学假说需要不断证伪来抛弃错误的观点,对原假说进行更新,所以科学假说仍需要继续证伪或证实,“在此过程中不断逼近科学真理”,说明科学真理经过无数次证伪或证实并确定无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证实往往伴随着证伪。“我们不能将‘证实’和‘证伪’对立起来。事实上,对一个理论的证伪往往伴随着对另一理论的证实”“关于引力场中光线的弯曲,广义相对论的计算结果比牛顿经典理论正好大1倍。1919年日全食观测的数据宣告前者获胜”,1919年日全食观测数据,是对广义相对论的证实,也是对牛顿理论的证伪。
②“而一种理论的发展,既需要证伪,也需要证实”,一种理论既需证实也需证伪。“1919年日全食观测的数据宣告前者获胜”,广义相对论中“光线弯曲”被证实,“不过爱因斯坦也会犯错,他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静态宇宙说’,被哈勃观测到的数据推翻了”,“静态宇宙”则被证伪推翻。
③“证伪注重对旧假说的淘汰,有助于新假说的提出;在证伪之后对新假说进行证实,同样重要。只有新假说经受经验事实的检验,才算是完成一次完整的科学发展”,证伪提出新假说,而证实检验新假说。“他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的‘静态宇宙说’,被哈勃观测到的数据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宇宙膨胀说’。后来科学家进一步观测到,是暗能量在推动宇宙加速膨胀”,科学家用证伪推翻“静态宇宙”说后提出“宇宙膨胀”说,后来发现的暗能量又进一步证实这一新假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狗
弋舟
时隔多年,贺轶宁驱车还乡,奔赴女儿的婚礼。一条狗从盘山公路左侧的陡坡滚下来,被他那辆租来的比亚迪汽车撞飞。那条倒霉的狗,像是辆没刹住的车,裹着股黄尘腾空而来。它的“制动”失灵了,或者干脆就是条疯狗。俨然一条浑圆的土黄色麻袋从天而降。事实上,贺轶宁一刹那也以为被自己撞飞的是一只塞满了土豆的麻袋。土豆与麻袋,在贺轶宁的故乡经验里,缺一不可,全然是一体的。离乡多年,故乡打在他灵魂里的烙印,一瞬间,在这突发的状况下被激活了。
这租来的比亚迪利车不是很灵光,几乎冲到了弯道处才停了下来。他伸手去摸放在副驾驶座椅上的手机,手机摔在下面了。他侧身去捡,被安全带勒紧的前胸一阵刺痛。他镇定下来,拨通了女儿的号码——这会儿,她应该穿上婚纱了吧?
“贺音,我出事故了。”
“12点能赶到吗,爸?”
“应该能吧,不知道!”
“——噢!什么事故?”
“撞上了一条狗。”
“没事吧?”
“我没事,应该没事。”
“车呢?告诉你别租车。”
“不知道,也没问题吧。”
“你觉得你还赶得到吗?”
他一下子不知如何作答,感到自己也说不准。
“车能动的话就赶快上路吧。爸——实在赶不及也没关系。”
女儿吸气的声音被他听到了。那是很长的一口气,人往往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才这么吸气。
“你要忙起来了吗?”
“是,”贺音说,“这是办婚礼,我是新娘,我们不要为了条狗添乱,好吗?”
他挂断手机,发动车子,将车倒至安全的位置。正当他准备重新上路的时候,又一条狗出现在前方。是条脏兮兮的黑狗,骨瘦嶙峋,屁股后面光秃秃的没了尾巴。黑狗冷静而稳重地立在公路中央,像一个断案的执法者。它并没有靠近那条奄奄一息的同伙,只是一动不动地看着车内的肇事者。
没错,贺轶宁觉得这条狗就是在和他对视。他见过很多狗,但没有被哪条狗这样直愣愣地对视过,不禁有些发虚。他长摁了一声喇叭。黑狗退缩了一下,来回捌腿,抽风一样,继而重新站稳了脚跟。他发动了车子,车速不快。但那条黑狗丝毫没有避让的意思。他再次长摁喇叭。黑狗的耳朵竖起来,它居然不退反进,向前逼近了几步。贺轶宁不由自主地将车倒后了一点,随即暗骂自己是个没用的蠢货——这不是露怯吗?
“真是见了狗了。”他低声诅咒。
过了会儿,他重新启动引擎,发狠向前冲去。在发动机的轰鸣中,黑狗跳将起来,有个本能的躲避动作,而后竟趔趄着,腾空反向迎了上来。贺轶宁手脚并用,急打方向盘,同时踩下刹车。车体飘移,他应激着倒车,但无法确认车子是被左侧的山体弹了回来还是被自己驾驶出的结果。
腾挪后的黑狗也是半天找不到重心,嘶吠着踉跄。而那条卧地不起的狗,肯定是死透了,但狼藉遍地,死相有股喧闹的、热气腾腾的活力。活着的,那条无畏的、没有尾巴的、骨瘦嶙峋的黑狗,靠近了它的同伙,仿佛怀着某种审慎的悲伤,一边低吠,一边警觉地看向他,不时伸长舌头舔一下公路上迸溅着的血污,然后又重回当道的最佳位置。人和狗对峙在黑暗逼仄的六盘山公路上。
世界倏然阒寂,是那种比无声更加无声的静默,但又是陡然地喧哗一片,哨音般的尖削。他分明感到自己的听觉转化为了视觉,有道可视的声音,像大幕一样从空中落了下来。席地漫天的大幕里,他看到了自己的前妻,贺音的母亲,倔强地拦阻着他的去路。此刻,他的脑子里还原了十五年前离家时的一幕,又一次绝望地领受着某种古老的顽强,就像此刻黑狗与他形成的困局。
贺轶宁五十五岁了,在宁夏时,他做过数学老师,公务员,到海南后,他做过一家报社的财务,狼狈时开过餐馆,当过旅游品加工厂的业务经理,在岛上十五年,女儿来看过他两次。此刻,他为自己的无能感到了痛苦,因为无能和无果,还有无力,杂糅成了一股无助的、对自己深感厌弃的情绪。现在那条黑狗似乎也无视他了。它专心地舔着路面,不时抬起头呲下牙,像是嘴里的滋味过于浓厚了。
“滚开吧,”他吼,“把路让开,不想死就给老子滚远点儿。”
他拍打着方向盘,又用空矿泉水瓶指着它挥舞,但那条狗纹丝不动。
后方响起了汽车喇叭声。出现了一辆灰色的越野车,他看见一个穿着皮衣的男人从车上跳了下来。他的心悬了起来,举目张望,天啊,那条黑狗竟凭空神秘地消失了。
那个男人走近死狗,背略微有些驼,似乎年纪不算小了。但他的派头,还有皮衣和皮手套,让贺轶宁一下子拿不准。男人弯下腰,看了会儿死狗,用下结论的权威口气说,“野狗,够肥的,肯定没少叼羊。”
“还有一条。”
“在哪儿?”
贺轶宁下了车,他觉着自己再不下车就丢人现眼了,但他依然很紧张,眼睛四下打望,警惕那条黑狗不期然又蹿了出来。
“刚刚还挡在这儿。”
“正常,这条路车少狗多,经常有被大卡车碾爆的,黏在路面上像一摊长了毛的奶油。”男人说得很生动,“你这条还行,算个全尸。”
贺轶宁不知怎么接话,因为男人说得好像他还占了个不小的便宜。男人转身去看那条死狗。“可不能扔在这儿,”男人说,“拐弯的地方,吓了人容易出事故,咱得把它弄走。”
“怎么弄听你的,兄弟。”
“兄弟?”男人回过头,冲他扬了下手套,“我都快七十了,吃过的羊比你见过的都多。”
他愣住了。
“这狗你不要吧?眼看着入冬了,正好煮一大锅。”
“不不不,我不要。”
走到丰田越野的车尾,那男人掀起后盖,和他协力将死狗扔了进去。然后,男人上了越野车,按一声喇叭,左手从车窗伸出来,摆一摆,扬长而去。
他站在公路上,感到全身发软。在这条归乡的路上,他碰上了两条和他势不两立的野狗,又碰上了一条礼遇他的硬汉,两者叠加,只能令他倍感自己的无能与软弱。他差不多是拖着腿回到了车里。
他不再急于赶路了,仰靠在座椅里,等着胸中的潮汐退去。他用手机搜索遇到“黑狗”的说法,嗯,有说不吉利的;但也有辟邪镇妖之说。他还搜到了一条丘吉尔的名言:心中的抑郁就像只黑狗,一有机会就咬住我不放。
接着,他又一次看到了那条黑狗。黑狗蹲在前方的公路中间,像一尊叵测的、命运的化身。它仿佛怀着某种审慎的悲伤,遥遥凝望着他,凝望着这个站在海面一般暗自涌动的山道上的人。
(节选自《拿一截海浪》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小说的开头,突然出现的一条狗中断了主人公的还乡之旅,这趟糟糕的返乡之旅也隐喻了想体面回乡的主人公的不体面人生。
B. 在贺轶宁出了事故之后,与女儿进行了一番通话,不仅可以看出女儿的焦急、无奈、埋怨,也表现出父女之间关系的疏离。
C. 开着越野车,充满生命力的硬汉老头,帮助主人公移走死去的狗。这个刚强、充满力量的老头与贺轶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 黑狗在越野车出现后不见了,在最后又出现了,这些具有魔幻色彩的情节,说明归乡之路完全就是这个家庭破碎、事业失败的小人物的幻觉。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故事讲述全面、立体、流畅,引领读者直接参与了这一“搅乱”主人公命运的过程。
B. 小说注重进行心理描写,细致的心理描摹表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图景和存在状态,深入生活表层之下人的精神境界。
C. 小说中多处运用了象征手法表达深意,如“黑暗逼仄六盘山公路”象征着主人公蜿蜒曲折的生命路程,而路遇的老头,则是解救者的化身,帮助主人公摆脱了人生困境。
D. 小说的语言风格呈现出诗性与日常性相结合的特征,既有直白的日常语言,又有富于情感张力的诗意的语言。
8. 小说中现实与回忆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中反复出现了“黑狗”意象,请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意象丰富的内蕴。
【答案】6. D 7. C
8. ①丰富了故事内容并深化主题。现实中贺轶宁归乡遇狗的情节与回忆中他的人生经历相互补充,使故事更加充实,同时现实与回忆共同展现人生的无常、无奈及对命运的思考,深化了小说主题。
②塑造了贺轶宁人物形象。现实情节表现其当下状态,回忆揭示其性格中的不安分、软弱等特点,还通过回忆与现实交织,展现其内心的矛盾、挣扎、愧疚等复杂情感。
③现实与回忆的交替呈现制造了时间上的跳跃感,增加悬念,增加了读者的好奇心与期待感。
9. ①黑狗是阻止贺轶宁回乡的现实障碍:从天而降的黑狗凶猛难缠,成为横亘在一个几近溃败的返乡者与女儿的婚礼之间的障碍物。
②黑狗是主人公生命困境的具体象征:黑狗“像一尊叵测的、命运的化身……凝望着这个站在海面一般暗自涌动的山道上的人”暗示黑狗就是主人公人生道路上中年困境的形象化表现。
③黑狗是中年失败者黯淡内心的投射:又脏又瘦、狼狈不堪的黑狗就是潦倒失败的主人公自己;黑狗拦路,就是他对自身的否定和对仅剩的自尊的维护,这些心理使他难以坦然地回乡。
【解析】
【导语】这篇小说通过主人公贺轶宁回乡的偶然撞狗事件,深刻剖析了他内心的困境和人生的挫败感。黑狗作为一种象征,贯穿全文,代表他心中无法逃避的压抑和疼痛。现实与回忆交织,让人洞察到他与家庭、事业的复杂关系。小说通过与硬汉老头的对比,突显主人公的无能与软弱,语言风格兼具日常性与诗意,增强了感染力。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归乡之路完全就是这个家庭破碎、事业失败的小人物的幻觉”错误。黑狗可以看做主人公心理的外化,因此具有某种似有若无的虚幻色彩,但不能说它就是幻觉,而应理解为某种心理情感产生的触发物或寄托物,当然更不能说整个归乡之旅都是幻觉。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而路遇老头,则是解救者的化身,帮助主人公摆脱了人生困境”错误。小说中,老头虽然帮助了贺轶宁清理路障,但未直接改变他的人生境遇。老头更像是为贺轶宁与现实的无力感形成对比,彰显他内心的软弱与无能。贺轶宁的困境依然存在,老头的帮助只是暂时的推动情节发展。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在故事内容方面,小说以贺轶宁驱车还乡参加女儿婚礼途中撞狗为现实事件展开,同时穿插回忆他在宁夏做数学老师、公务员,到海南后的各种经历。这样的叙述方式使得故事不仅仅局限于当下的归乡路途,而是将贺轶宁的整个人生历程呈现在读者面前,极大地丰富了故事内容。
从主题深化角度来看,现实中贺轶宁与狗的冲突以及他在归乡路上的种种心理活动,反映出他对当下处境的无奈和迷茫。而回忆中的人生经历则展现了他一路走来的坎坷与变迁,两者相互补充,共同传达出人生的无常之感。例如,他在不同职业间的辗转,女儿来看他的次数寥寥,都体现出生活的不确定性。同时,现实与回忆共同引发了对命运的思考,如贺轶宁在归乡途中遭遇黑狗的阻拦,让他联想到前妻的阻拦,仿佛命运总是在关键时刻给他设置障碍,使小说主题更加深刻。
②现实情节中,贺轶宁在归乡途中遭遇狗的阻拦时表现出的紧张、慌乱和无助,展现了他当下的状态。比如他与黑狗对峙时的手足无措,以及对前路的不确定感,都反映出他在这个特定时刻的心理状态。
回忆部分则揭示了贺轶宁性格中的不安分和软弱等特点。他在不同职业间的转换,从数学老师到公务员,再到海南后的各种尝试,显示出他内心的不安分。而他在面对前妻阻拦时的离开以及多年来对女儿的愧疚,又体现出他性格中的软弱。
此外,现实与回忆的交织,还展现了贺轶宁内心的矛盾、挣扎和愧疚等复杂情感。他在归乡途中既渴望参加女儿的婚礼,又对自己过去的选择感到愧疚;既想尽快摆脱狗的阻拦,又在与黑狗的对峙中陷入对命运的思考,从而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③现实与回忆的交替呈现制造了时间上的跳跃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一会儿置身于贺轶宁的归乡之路,一会儿又被带入他的回忆之中,这种时间上的切换使得故事的发展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充满了变化。同时,这种叙述方式增加了悬念。读者会好奇贺轶宁的回忆与现实中的事件有何关联,他的过去经历会对他当下的决定产生怎样的影响。例如,读者会想知道他为什么在十五年前离开家乡,以及这次归乡是否能化解他与家人之间的矛盾。这种悬念增加了读者的好奇心与期待感,使读者更加投入地阅读小说。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能力。
①贺轶宁驱车回乡参加女儿婚礼,黑狗突然出现并挡在公路中央,毫不避让,使得贺轶宁无法顺利前行。即使他发狠向前冲,黑狗也腾空反向迎上,让他不得不停下。“人和狗对峙在黑暗逼仄的六盘山公路上”,这种僵持状态严重阻碍了贺轶宁的归乡之路。在这个特定的情境中,女儿的婚礼时间紧迫,而黑狗的出现成为意外的干扰因素。贺轶宁本就因租车不灵光、出事故而焦虑,黑狗的阻拦更让他陷入困境,仿佛一道现实的障碍横在他与女儿的婚礼之间,增加了他归乡的难度和不确定性。
②“黑狗蹲在前方的公路中间,像一尊叵测的、命运的化身……凝望着这个站在海面一般暗自涌动的山道上的人”黑狗冷静而稳重地立在公路中央,面对贺轶宁的各种举动毫不退缩,甚至带有一种对抗性。贺轶宁五十五岁,人生经历丰富却充满坎坷。他做过多种职业,却始终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感到自己无能、无助和厌弃自己。黑狗的出现和它的顽强、无畏,与贺轶宁此时的困境形成呼应。黑狗就像贺轶宁命运的象征,代表着他在人生道路上所面临的中年困境,充满了未知和挑战,难以轻易摆脱。
③黑狗脏兮兮、骨瘦嶙峋、屁股后面光秃秃没了尾巴,与潦倒失败的贺轶宁有相似之处。贺轶宁对自身充满否定,面对黑狗的拦路,他的一系列反应显示出他在维护仅剩的自尊。贺轶宁在岛上十五年,经历了各种不如意,他为自己的无能感到痛苦。黑狗的狼狈状态恰似他自己的人生写照。黑狗拦路时,他的紧张、愤怒以及与黑狗的对峙,反映出他内心对自己的不认可和对回乡的忐忑。他既想在女儿面前保留一些尊严,又对自己的现状感到无奈,这种矛盾心理使得他难以坦然地面对归乡这件事,黑狗也就成为了他黯淡内心的投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耿恭字伯宗,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破降之。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恭至部,移檄乌孙,示汉威德。大昆弥已下皆欢喜,遣使献名马,愿遣子入侍。恭乃发使贪金帛,迎其侍子。
明年三月,北单于遣二万骑击车师,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努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
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据之。七月,匈奴复来攻恭,恭募先登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匈奴遂于城下拥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
会显宗崩,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馀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召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
先是,恭遣军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随王蒙军俱出塞。羌固请迎恭,诸将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与羌,从山北迎恭,遇大雪丈馀,军仅能至。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殁,至玉门唯馀十三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邓众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及恭至洛阳,鲍昱奏恭节过苏武,宜蒙爵赏。于是拜为骑都尉。
论曰: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
(范晔《后汉书》)
材料二
耿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引兵据之。秋,七月,匈奴复来攻,拥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至笮马粪汁而饮之。恭身自率士挽笼,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
(司马光《资治通鉴》)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感其茹毛A穷海B不为大汉羞C后D览耿恭E疏勒之事F喟然G不觉H涕之无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乘,登上。与《登泰山记》中“自京师乘风雪”的“乘”意义不同。
B. 再拜,指拜了两次,表示恭敬,与《孔雀东南飞》“府吏再拜还”中的“再拜”含义相同。
C. 妻,意动用法,与《赤壁赋》“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侣”和“友”活用类型相同。
D. 论曰,如《史记》中“太史公曰”,《聊斋志异》的“异史氏曰”,这种手法,叫“论赞”,用于引出作者的议论。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耿恭为人慷慨,多有谋略,担任戊已校尉时,一到任就发布文告晓示乌孙,宣扬汉室威德。乌孙派使者向朝廷献名马,并愿派王子入侍皇帝。
B. 耿恭作战勇猛有智谋,据守疏勒城时,耿恭临危不乱,亲自出战,以毒药涂抹箭头,震慑敌军,得以解围。
C. 耿恭与士兵同生死共患难,于食尽粮绝之际,煮铠甲弓弩,吃皮革牛筋,士兵都无二心,以至于渐渐死亡,只剩下几十人。
D. 耿恭有气节、有节操,面对单于用名利美色诱降,他不为所动,还亲手击杀使者,鲍昱认为他的节操超过了苏武。
13. 把衬料中面械线的句子翻弹成现代汉语。
(1)会显宗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与匈奴共攻恭,恭厉士众击走之。
(2)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邓众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
14. 《后汉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了耿恭掘井的故事,而撰史者取材的角度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CF
11. C 12. B
13. (1)恰逢明帝驾崩,救兵不到,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合兵进攻耿恭。耿恭激励将士击退(或反击使敌人退却)了敌人。
(2)衣服鞋子都穿破了,身体瘦弱面色憔悴,中郎将邓众安排耿恭及部下等人洗浴更换衣帽。
14. ①《后汉书》侧重于描绘耿恭面对困境时的勇毅和对汉朝神明的信仰,通过祷告后井中涌水,侧重表现耿恭视为神明感应的化解危难。②《资治通鉴》则更注重叙述耿恭亲自带领士兵在井中挖掘,最终通过自身努力得到水源,突出其身先士卒、不屈不挠的精神。
【解析】
【导语】这篇文言文描述了东汉将领耿恭的英勇事迹,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华与坚定的爱国精神。文中细腻地描绘了耿恭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凭借智慧、勇敢及坚定信念,最终战胜匈奴的艰难历程。这种精神不仅体现了耿恭与士兵同生死、共患难的高尚品质,还使其与常人无二的情感生活跃然纸上。同时,文本对比了耿恭与苏武的忠贞,以突出其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历史价值。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对苏武茹毛饮血于北海之地而不使大汉朝蒙受羞辱的事迹非常感动。后来读到耿恭固守疏勒城的事迹,不禁叹息,不知道我的眼泪是从哪里来的。
“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作谓语,主语都是“其”,故应在BC处断开;
“耿恭疏勒之事”作“览”的宾语,“览耿恭疏勒之事”,可独立成句,故应在F处断开。
故选BCF。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中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及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乘”,登上;/冒着。句意:耿恭登上城墙与敌人搏战。/从京城冒着风雪启程。
B.正确。“再拜”,都指拜了两次,表示恭敬。句意:于是整理好衣服向着挖的井拜了两拜。/府吏拜了两次之后转身走回去。
C.“活用类型相同”错。“妻”,使动用法,使……为妻。/“侣”“友”都为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句意:配美女给你做妻子。/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
D.正确。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据守疏勒城时,耿恭临危不乱,亲自出战,以毒药涂抹箭头,震慑敌军,得以解围”错,依据第二段“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因发强努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可知,耿恭临危不乱,亲自出战,以毒药涂抹箭头,震慑敌军,得以解围是在借涧水据守疏勒城之前。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会”,恰逢;“畔”,通“叛”,背叛;“厉”,激励;“走”,使动用法,击退、使……逃跑。
(2)“决”,破;“形容”,形体容貌;“洗沐”,洗浴;“易”,更换。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比较材料信息的能力。
①由原文“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可知,《后汉书》侧重描绘耿恭在绝境时通过祈祷展示的神奇力量,化解危难,使敌人畏惧汉军的“神威”,凸显了耿恭面对困境时的勇毅和对汉朝神明的信仰,表现出耿恭的神勇和忠诚。
②由原文“恭身自率士挽笼,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可知,《资治通鉴》更注重叙述耿恭亲自带领士兵在井中挖掘,最终通过自身努力得到水源,理性地展示了耿恭的自救过程,强调耿恭实际的努力和毅力,突出其身先士卒、不屈不挠的精神,更符合其编年史的实录风格。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耿恭字伯宗,从小就死了父亲。他为人慷慨,多有远大的谋略,具备将帅的才能。永平十七年冬季,骑都尉刘张带兵去攻打车师国,请耿恭担任他的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一起打败了车师国并使他们投降。于是任命耿恭为戊己校尉,屯驻在车师国后王部的金蒲城。耿恭来到驻地,写了一封公文送到乌孙国,宣示大汉的威严和恩德。乌孙国王大昆弥以下的人都很高兴,派使者贡献名马,并派儿子到长安侍奉皇帝。耿恭就派使者携带着金银布帛,迎接其王子入侍汉朝皇帝。
第二年三月,匈奴北单于派遣两万骑兵攻打车师,终于打败并杀了车师后王安得,接着进攻金蒲城。耿恭登上城墙与敌人搏战,他用毒药涂在箭头上,于是拉开强弓射向匈奴。敌人中了箭的,察看伤口,流出的血都沸腾了,于是大惊。恰巧这时刮起了暴风,下起了大雨,耿恭趁着风雨反击匈奴,杀伤了很多敌人。匈奴人很震惊害怕,互相说:“汉朝的军队是神灵,实在是可怕啊!”就解围离去了。
耿恭认为疏勒城旁边有涧水,可以固守,就在五月带兵去占据了它。七月,匈奴又来攻打耿恭。耿恭募聚了数千勇士骑马向敌人直冲,敌人的骑兵四散逃走。匈奴就在城下断绝了涧水。耿恭在城内挖井到十五丈深仍然不见水,官吏士兵又渴又乏,只好榨马粪汁来喝。耿恭仰天叹息,说:“听说从前贰师将军拔出佩刀刺山,泉水就从刀眼里飞涌出来;如今大汉的恩德神圣高超,怎么会走投无路呢?”于是整理好衣服向着挖的井拜了两拜,替将士们祷告。过了一会儿,井里的泉水奔涌而出。耿恭就让将士们扬水给匈奴人看。匈奴人没有想到城内会有水,认为是神灵护佑,就带兵离去了。
正巧这时显宗皇帝逝世,车师国又背叛汉朝,与匈奴一起攻打耿恭。耿恭激励士卒打退了他们。过了几个月,城中粮食吃光了,穷困不堪,就煮铠甲弓弩,吃上面的皮革和弦筋。耿恭一向与将士们坦诚相待,同生共死,所以大家都无二心。但是人却不断地死去,只剩下几十人。匈奴单于探知耿恭已陷入困境,一心要招降他。就派人来诱降耿恭说:“如果投降的话,当封你为白屋王,并且配美女给你做妻子。”耿恭就诱骗匈奴使者上城,亲手砍死他。匈奴使者的手下人望见了,大声哭号着离开了。单于听说了大怒,进一步增兵包围耿恭,但未能攻下疏勒城。
先前,耿恭曾遣军吏范羌回敦煌领取军士寒衣,范羌于是随王蒙军队一起出塞。范羌坚决请求去营救耿恭,诸将不敢前进,于是只得分兵两千给范羌,范羌从天山北道去营救耿恭,遇大雪深一丈多,军队勉强到达疏勒城下。城中在夜里听到兵马声,以为匈奴来攻城,大惊。范羌于是远远地大呼:“我是范羌,朝廷派遣军队来营救校尉了。”城中人都呼万岁。开门,互相痛哭。第二天,耿恭等一起东归。敌兵追赶骚扰,汉军一边作战一边前行。耿恭的将士一直饥饿困顿,从疏勒出发时尚且有二十六人,一路上多有死者,到玉门关时,仅剩了十三人,衣服鞋子都穿破了,身体瘦弱面色憔悴,中郎将邓众安排耿恭及部下等人洗浴更换衣帽。耿恭回到洛阳,鲍昱上奏皇帝说耿恭的节义超过了苏武,应该赐予爵赏。于是朝廷任命耿恭为骑都尉。
评论说:我当初读《苏武传》,对苏武茹毛饮血于北海之地而不使大汉朝蒙受羞辱的事迹非常感动。后来读到耿恭固守疏勒城的事迹,不禁叹息,不知道我的眼泪是从哪里来的。唉,道义重于生命,竟然达到这种地步啊!
(范晔《后汉书》)
材料二:
耿恭因疏勒城边有溪流可以固守,便率军占据该城。秋季,七月,匈奴再次前来进攻,堵绝了溪流。耿恭在城中掘井十五丈,仍不出水。官兵焦渴困乏,甚至挤榨马粪汁来饮用。耿恭亲自带领士兵挖井运土,不久,泉水涌出,众人齐呼万岁。耿恭便命官兵在城上泼水给匈奴人看。匈奴人感到意外,以为有神明在帮助汉军,便撤走了。
(司马光《资治通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园中归戏作①
陆游
醉里来寻涧上花,已飘残雪散余霞。
麴生②也解欺人老,风伯无端妒物华。
不恨童心伴蜂蝶,但愁病眼厌风沙。
归来隐几东窗下,一卷黄庭③送日斜。
【注】①此诗写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春,诗人时年63岁,在严州任上。②麴生;酒的别称。③黄庭:指《黄庭经》,道教的经典著作。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次句看似写雪飘霞散的自然环境,实则是表明涧上花凋残的景象。
B. 颔联中“欺”和“妒”运用了拟人手法,风“妒”物华暗示出花凋残的原因。
C. 颈联指出诗人是与儿童一起出行寻花,同蜂蝶相伴,虽不可得,却不感到遗憾。
D. 尾联诗人让时间在《黄庭经》的陪伴下悄然流逝,可展现出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境。
16. 有人说,此诗虽题为“戏作”,却反映了希望与现实的矛盾。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诗人希望在春天看到美丽的涧上花,但花此时已被风吹得凋残。
②诗人出行赏景过程中,因年老不胜酒力,且在患有眼疾的情况下遭遇风沙,难以继续出行。
③诗人美好的希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回到家中读道家经典以自慰。
【解析】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写春游寻花的经历与感受,表达了诗人在追求美好事物时面对岁月流逝和身体衰老的矛盾心情。诗中运用拟人手法、生动的自然景象,以及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流露出淡泊宁静的心境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诗人是与儿童一起出行寻花”错误,颈联的“童心”指诗人心态年轻,并非真与儿童一起寻花。“不恨童心伴蜂蝶,但愁病眼厌风沙”反映了诗人对年老体衰、风沙侵扰的不满和烦忧。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抓住题干中“希望与现实的矛盾”,分析诗歌中诗人的“希望”是什么,“现实”是什么。
①先看“希望”。诗歌首联说“醉里来寻涧上花”“不恨童心伴蜂蝶”,诗人说,趁着醉意我来寻找山涧中的花朵,我不遗憾仍有与蜂蝶相伴的童心。看来诗人的“希望”是在春天看到美丽的涧上花,自己仍然有蜂蝶相伴的童心,奔跑、玩闹,但是“已飘残雪散余霞”,即花朵已经被风吹得凋零,希望与现实相矛盾。
②再看“现实”。“已飘残雪散余霞”“风伯无端妒物华”,“飘残雪散余霞”是比喻,是说花朵已经被风吹落,瓣瓣残花如雪般飘落,如霞般飞散;“曲生也解欺人老”“但愁病眼厌风沙”,酒也懂得欺负年老的我,发愁我因眼疾畏沙。“现实”就是花此时已被风吹得凋残,诗人出行赏景过程中,因年老不胜酒力,且在患有眼疾的情况下遭遇风沙,难以继续出行;
③“归来隐几东窗下,一卷黄庭送日斜”,我寻花归来坐在东窗下的矮凳上,手拿一卷《黄庭经》目送夕阳西下。《黄庭经》,道教的经典著作。想看花没有看成,表明诗人美好的希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回到家中读道家经典以自慰。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对作者而言,项脊轩是独属自己、不被干扰的空间,“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年轻的归有光在这里动静随意、自由自在的生活状态。
(2)《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改革家变法决心的一种体现。
(3)面对着滚滚向前的流水,光阴流逝、岁月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小刚情不自禁地吟诵古人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偃仰啸歌 ②. 冥然兀坐 ③. 度义而后动 ④.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⑤. 六朝旧事随流水 ⑥. 但寒烟衰草凝绿(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偃、啸、兀、度、衰、凝、槛。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是不是经常做这样的梦:自己正在走楼梯或在走路,突然一脚踩空,然后身体猛地一抽就惊醒了。这是为什么呢?有这样的说法:因为你不动了,大脑就想试探一下你是不是死了。还有种说法:没事儿,长个儿呢!其实,这是“临睡肌抽跃症”,就是在你刚刚入睡,一种无意识的肌肉抽搐伴随着踏空感突然导致你惊醒的正常生理状态。
关于入睡抽动有很多解释,最被认可的观点是:此现象是大脑在工作中出现的小失误。睡觉时全身肌肉放松, ① ,大脑就开始胡思乱想:他在干什么?为什么不回我信息?肌肉这么放松是不是在下落呀?糟了,我也会跟着摔死啊!害怕出事故的大脑就会调动运动系统保护自己,从而产生肌肉抽搐。 ② ,还需要进一步证实。
还有种更有趣的说法。远古时,原始人常会遭到猛兽袭击,于是他们学鸟在树上睡觉。可是经常会有人因没有抓紧树而在睡觉时被摔死; ③ ,掉下去的时候没有被摔死,但落下了经常梦到自己掉下去的后遗症。经过一代一代,这种后遗症被基因记录下来。当然这也只是推测。
其实睡觉时偶尔抽抽一下就停很正常,不用过分担心。但如果频繁发作,可能是精神压力太大或缺钙了,一定要注意休息。如果已经影响到了你的睡眠和生活,建议去医院看一下。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下列句子中的“一下”与文中加点的“一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接着钟敲了一下,她们散开,回到各自座位。
B. 我只是问了他一下,他就生气了。
C. 觉民停了一下,忽然切齿地说:“又是他们。”
D. “是的,姑母不喜欢一下交出几吊钱来,一次买几样东西。”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18. ①因为反馈信号缺失了
②但这也是个假说
③而另一部分人很幸运 19. C
20. 改句:其实,这是“临睡肌抽跃症”,就是在你刚刚入睡时,一种无意识的肌肉抽搐伴随着踏空感导致你突然惊醒的正常生理状态。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后面“大脑就开始胡思乱想……”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解释大脑胡思乱想的原因的,“他在干什么?为什么不回我信息?肌肉这么放松是不是在下落呀”说明大脑接收不到身体反馈的信息,所以会胡思乱想,故补写内容是“因为反馈信号缺失了”。
第二空,根据后面说的“还需要进一步证实”可知,此处是说前面关于入睡抽动最被认可的观点也只是一种假说,故补写内容是“但这也是个假说”。
第三空,由前句“经常会有人因没有抓紧树而在睡觉时被摔死”和后句“掉下去的时候没有被摔死”可知,此处是说还有一部分人比较幸运,没有摔死,故补写内容应是“而另一部分人很幸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词语语境义的能力。
“试探一下”中的“一下”,用于动词之后,表示略微之意。
A.指一次,表示动作的数量。
B.动词之后,表示略微之意。
C.表示一次,指一下下,表示动作时间短暂。
D.指一次,表示动作的数量。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波浪线部分语病有:
一是“在你刚刚入睡”错,成分残缺,应在“入睡”后加上“时”;
二是“突然导致你惊醒”错,语序不当,应改为“导致你突然惊醒”。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孤寂的海上的灯塔挽救了许多船只的沉没,任何航行的船只都可以得到那灯光的指引。哈里希岛上的姐姐为着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虽然不曾唤回那个航海远去的弟弟,可是不少捕鱼归来的邻人都得到了它的帮助。
再回溯到远古的年代去。古希腊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照亮了每夜泅过海峡而来的利安得尔的眼睛。有一个夜晚暴风雨把火炬弄灭了,让那个勇敢的情人溺死在海里。但是熊熊的火光至今还隐约地亮在我们的眼前,似乎那火炬并没有跟着殉情的古美人永沉海底。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我想起了另一位友人的故事:他满怀难治的伤痛和必死之心,投到江南的一条河里。到了水中,他听见一声叫喊(“救人啊”),看见一点灯光,模糊中还听见一阵喧闹,后来便失去了知觉。醒过来时他发觉自己躺在一个陌生人的家中,桌上一盏油灯,眼前几张诚恳、亲切的脸。“这人间毕竟还有温暖。”他感激地想着,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
21. 文中画波浪线的破折号和括号都有解释说明的作用,但互换不妥。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22.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如改成“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没有了绝望和悲观”,表意效果没有原句好,为什么?
【答案】21. ①破折号解释的内容属于正文,朗读需读出。它与后文“光驱散了我心灵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内容相承,对前文“这些光”的意义进行阐述,不能改为括号,否则与后文脱节。②括号部分是对“叫喊”内容的补充说明,不属于正文,没有它不影响句意完整,不必读出。且“听见一声叫喊”与后两句构成结构相似的组句,描述连续的一串动作,如果用破折号,衔接不畅。
22. ①从语义和衔接上看,原文以“绝望”和“悲观”作主语独立成句,强调突出“绝望”和“悲观”都没有了,同时照应前文“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衔接也更为紧密。②从句式上看,“绝望”和“悲观”两句句式一致,前后整散结合,语言形式更加丰富。③从结构上看,作为整段结语,“他成为……人”这一总结性评价更合适。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能力。
①破折号解释的内容“一点光,一点热”属于正文,朗读需读出。“一点光,一点热”与后文“光驱散了我心灵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内容相承,驱散了我心灵的黑暗,促成它的发育,是对前文“这些光”的意义进行阐述,前后一脉相承。若改为括号,则会将“一点光,一点热”与后文的紧密联系切断,使其在表意上相对孤立,无法顺畅地体现出“这些光”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及其与后文内容的紧密逻辑关联。
②括号部分“救人啊!”是对“叫喊”内容的补充说明,说明了叫喊的具体内容是“救人”。“救人啊”不属于正文,没有它不影响句意的完整性,不必读出。且“听见一声叫喊”与后两句“看见一点灯光”“听见一阵喧闹”构成结构相似的组句,均是对主人公在水中所经历的不同感知的描述。如果用破折号衔接,会破坏这种结构上的相似性和连贯性,使整个句子的表达显得不够流畅和自然。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中相关语句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
①从语义和衔接上看,原文“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以“绝望”和“悲观”作主语独立成句,“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强调突出“绝望”和“悲观”都没有了,而改句“没有了绝望和悲观”没有以“绝望”和“悲观”作主语独立成句,不能突出强调“绝望”和“悲观”都没有了。原句同时照应前文“从此他改变了生活态度”,改后的生活状态是“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内容上衔接也更为紧密。
②从句式上看,“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两句句式一致,“绝望没有了,悲观消失了”为整句,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并与句子“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前后整散结合,语言形式更加丰富。
③从结构上看,作为整段结尾语,“他成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积极的人”这一总结性评价更合适,而改句“没有了绝望和悲观”不适合做总结性评价。
四、作文(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人都爱玫瑰,但在这风华正茂的年纪里,我要成为岁岁枯荣、生生不息的野草,风一吹,卷满山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联系生活实际,据此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答案】例文:
以野草之名,绘青春之色
玫瑰虽美,却非人人都能成为;野草虽平凡,却能在每个角落生根发芽。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或许无法成为那朵引人注目的玫瑰,但我们都可以成为一株坚韧不拔的野草。无惧岁岁枯荣,力求生生不息,风吹满山,为岁月镌刻生命的印痕。
璀璨夜空并不只有明月,星汉灿烂亦增光辉。
人人都爱玫瑰、人人崇尚光辉伟大。因此,我们或许常常会陷入这样的思维误区:光彩亮丽、成就斐然者才算伟大,才能创造人生价值。于是我们总是仰望那些名垂青史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艳羡那些收入不菲的明星、网红……诚然,人生确实需要价值,但有价值者一定是成就斐然吗?非也。在这个社会上,在我们身边,正是许多兢兢业业、奋斗不息的平凡人,让这个世界绚烂多彩、车水马龙。正如中国成功克服疫情,靠的不仅仅是钟南山、陈薇等“先行者”,也有许许多多无名无姓的“逆行者”;“中国天眼”的巨眼凝眸,牵头人南仁东先生居功至伟,但也离不开整个中国天眼工程团队里许许多多我们并不熟悉的无名英雄。目光若执着于远方,常常会忽略路边的风景。所以,“慢慢走”,看一眼脚下,去发现野草之美吧!
但安于平凡不是躺平摆烂,生而渺小,就得付出更多血汗。
玫瑰生来就会受到诸多呵护,而无人关注的野草,凭借的是它卓绝的生命力与坚持力,才能破土而出、生生不息。正如青春的我们,虽然面临着种种挑战与困难,但只要心中有梦,脚下有力,就能在任何环境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鉴外,足球运动员内马尔于尘埃中苦练球技,在赛场上不畏强敌,奋力拼搏,朝乾夕惕,功不唐捐,终“有朝一日春雷动,得会风云上九重”光耀球坛;览内,听障姑娘江梦南面对“纤尘飞尽,万籁无声”的寂静世界,知难而进,沉淀学识,告诉世人“生命远比想象的坚强”……潜龙腾渊,鳞爪飞扬。我们生而平凡,却未必都终于平凡。迎难而上、挺身而出者,往往能以一往无前之态,克服那些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终聚星星之火于燎原之势,卷满山野,遍布天地,另造一种惊心动魄之美。
风吹草不折,弱极而生刚。我辈当以野草之名,绘青春之色。在青春的田野上尽情生长,用自己的坚韧与毅力,书写属于自己的青春篇章。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题目给出了一段富含哲理的材料,通过对比玫瑰和野草,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态度和人生追求的理解。所以,审题时,考生首先要准确理解“玫瑰”与“野草”所蕴含的象征意义。玫瑰常被看作是优雅、美丽和爱情的象征,但也可能暗指那些追求外在光鲜、短暂荣耀的人或事物。而在人们眼中,野草往往是平凡的代名词。但正是这平凡的野草,岁岁枯荣、生生不息,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具有风吹遍野的顽强生命力。所以,野草象征着坚韧不拔、生生不息的精神,以及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态度。它们虽然平凡,但生命力顽强。此外,还要关注到材料中“但”等关联词隐含的对比与选择,及其背后体现的人生态度:题目中的“人人都爱玫瑰”与“我要成为野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独特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的决心。
试题要求写作议论文。对此,首先可以引用题目材料,简要阐述玫瑰与野草的不同象征意义,从而提出中心论点: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我们不必过于追求外在的浮华,而应该像野草一样坚韧不拔,生生不息,追求内心的真实与永恒。然后,通过对比论证阐述观点。比如,首先可以分析玫瑰之美与局限,承认玫瑰的外在美丽与高贵,以及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同时指出玫瑰的局限:美丽但短暂,容易凋零,且需要精心呵护。并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生活中有些人过于追求外在的光鲜和荣耀,却忽略了内心的真实与成长。然后由此引出并阐述野草的坚韧不拔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分析野草的特点:平凡但不平庸,生命力顽强,能够经受住各种考验。从而联系实际,说明生活中有许多人虽然平凡,但他们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勇往直前的态度,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最后,再一次总结强调,说明在风华正茂的年纪,我们应该像野草一样坚韧不拔,生生不息。
立意:
1.追求平凡中的坚韧与不朽。
2.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
3.重视内在成长,追求永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