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流行文化视域下民俗文化产品具有符号意义,与原产国的国家形象密切相关。二者之间的相关性,集中表现为两组概念的深度关联。
第一组关联概念是民俗传统与国家形象。民俗传统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根植于民众对于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认同。一方面,民俗传统为国家形象的塑造积淀了丰厚土壤,成为联通历史与现代、城市与乡村、大众与个体之间的纽带,使共享的文化传统在时空中流动传承。另一方面,国家形象体现了一国精神底蕴和文化气质的高度凝结,而独特的地域风俗习惯能够进一步强化各国国家形象之间的差异化特征。由于国家形象是“一种主体意识”和“国家或民族精神气质中的闪亮点”,民众的审美偏好、情感表达、风俗习惯以及价值观念皆是一国无形的文化属性的核心内容,为国家形象建构提供了恒久的丰沛源泉。
第二组关联概念是民俗产品与国家品牌。二者属于文化与商业的交叉领域,可通过清晰而独特的符号化理念来强化集体身份认同,并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发挥消弭隔阂、强化共鸣的积极作用。文化符号具有高度凝练、易于传播的特征,以节日庆祝活动、美食美饰、生活习惯等为核心的民俗文化符号,更易激发受众的参与感与共情力,增进各国民众间的情感互通。追根溯源,品牌理论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市场营销领域,因其与社会文化现象之间的密切互动,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品牌通过与所处环境的文化创意发生互动而生成了品牌图标,通过创造身份神话来舒缓社会的急剧变化所带来的集体焦虑,从而实现文化的品牌化。民俗产品的创意生成、使用体验和品牌理念承载了一国的公众形象、集体声誉以及文化价值观念,也构成了本国居民、商业投资者、海外消费者以及旅行者等对国家形象的品牌化联想。因此,在国际竞争的舞台上,识别度高、易于引发情感共鸣的民俗文化产品,不仅反映了一国的文化气味、精神沉淀以及主流价值观念,也有助于塑造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品牌。
(摘编自苏筱《文化再生产与符号联想:数字时代的中国民俗与国家形象建构》)
材料二:
必须从消费角度出发注重民俗产品文化符号创新,在坚持优质内容生产的基础上强化自身产品符号的市场吸引力。从消费的角度出发,文化消费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它已经成为后消费时代的核心。 “消费伙伴”在消费产品的时候,早已不满足于原来的消费模式,转而更加注重产品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诸如产品的内涵、品质、格调、档次等方面。在这个全方位、多层次考虑“消费伙伴”体验的后消费时代,文化消费成为关键。民俗文化产品符号创新发展的内容包括以下几项:首先,产品外在的数字化文化符号成为消费对象,数字化的产品符号通过图案、色彩、材质等将商品自身的价值与美感传达给“消费伙伴”。其次,民俗文化产品的文化符号成为消费内容,通过产品符号可以显示出个人的品位、身份、地位以及心理满足等社会意义。最后,民俗文化产品所存在的数字化消费空间成为消费对象,呈现出一种三维符号。因此,不仅民俗文化产品是消费对象,其所承载的数字化文化符号氛围也成为消费内容。在民俗文化从内容到产业的优化过程中,要通过从提升内容消费到注重产品符号创新让民俗文化服务内涵更加丰富,进而积累受众,推动全民参与民俗文化发展,顺势推进民俗文化内容资源与民俗文化产业类型相契合,从产业数字化角度促进产品符号内容创新发展。
民俗文化品牌IP新媒体链条的发展将成为中国构建民俗文化现代化发展体系和提高区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构建民俗文化品牌 IP,可以促进多元化的交流互鉴,将民俗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相融合。构建民俗文化品牌IP传承体系,则可以深入挖掘民俗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人文价值、美学意蕴和传统美德,在此基础上,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落地生根。在民俗文化品牌IP建立第一阶段“初创期”,重在对民俗文化信息进行梳理、修复和保护,构建留存民俗文化样态演变过程中的母本、母题。在民俗文化品牌IP建立第二阶段“精耕期”,着力点在于从国内向国外拓展,运用新媒体环境多平台占位、进行跨文化传播,在世界各国讲述我国广为流传的民俗文化故事。在构建民俗文化品牌IP 第三阶段“交互期”,则要借助产业数字化推动民俗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交互发展、多平台运营、跨国界合作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速新媒体环境产业数字化引导的民俗文化创造力交互发展,提高区域传播力。最终,民俗文化品牌IP将借助新媒体链条传播中国声音,强化我国民俗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世界各国人民则可以通过民俗文化品牌IP新媒体传播接口加深对中国民俗文化内容的理解,加深对中国社会的文化认知。
(摘编自赵鹏《产业数字化驱动民俗文化创造力传承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俗产品可通过清晰而独特的符号化理念来强化集体身份认同,借助民俗文化符号能够增进各国民众间的情感互通。
B.若要为塑造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品牌提供助力,打造识别度高、易引发情感共鸣的民俗文化产品可以作为一个努力方向。
C.构建民俗文化品牌IP与构建民俗文化品牌IP 传承体系,都涉及处理民俗文化遗产与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关系问题。
D.推动民俗文化产业的全产业链交互发展、跨国界合作比运用新媒体环境多平台占位、进行跨文化传播更难做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民俗传统与国家形象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是在同一维度上为对方提供充足的资源。
B.品牌理论与社会文化现象互动密切,要实现文化的品牌化,生成品牌图标是隐含前提。
C.由于产品符号可以显示个人的品位、身份等社会意义,所以人们的消费具有象征色彩。
D.在后消费时代,民俗文化产品既需要考虑消费心理的变化,也要重视产品符号的创新。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淄博市政府组织专家、艺人通过视频号、抖音对淄博花灯的历史沿革、样式变化进行宣传推介。
B.北京故宫博物院通过各大网络平台宣传其利用VR全景技术帮助人们实现了高质量云游故宫。
C.消费者可以在敦煌研究院的“敦煌诗巾”小程序上任选敦煌民俗元素,购买专属“敦煌诗巾”。
D.孔子学院在春节期间向外宾们一一介绍中国门画,并分享了神茶、郁垒、尉迟恭等门神的故事。
4.请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点评下面这段文字中“云游敦煌”小程序的设计理念。(4分)
“云游敦煌”,是由敦煌研究院、人民日报新媒体和腾讯联合推出的微信和 QQ 小程序。它将敦煌石窟的内容进行了分类呈现和深入解读,同时还具有很强的互动性。进入小程序,除了可以近距离领略敦煌石窟艺术的风采,感知敦煌壁画中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充盈的美学价值,还可以定制专属敦煌色彩、敦煌石窟主题内容。此外,小程序还整合了预约购票、智慧景区导览、传统文化课程体验等功能。
5.在数字时代,怎样利用民俗文化产品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通往一家人去的路
李娟
有时候我会扔下杂货店跑出去满山遍野地玩,来店里买东西的人就只好坐在我家帐篷里耐心等待,顺便替我守着店,有人来买东西的话,他就告诉对方:“人不在。”有时候他实在等急了,就出去满山遍野地找我。
而有的时候呢,我在帐篷里耗一整天,也没有一个人来买东西,连把头伸进帐篷看一眼的人也没有。害我白白浪费了本该出去玩的大好时光。
天天守在帐篷里,坐在柜台后的一堆商品中间。世界就在这堆商品对面,满目的葱茏鲜艳,那么真实……而我心中种种想法明明灭灭、恍惚闪烁着,使得我浑身都虚淡了、稀薄了似的,飘摇不止。而世界那么真实……世界真实地、居高临下地逼压过来,触着我时,又像什么也不曾触着。
天天出去玩,奔跑一阵,停下来回头张望一阵。世界为什么这么大? 站在山顶上往下看,整条河谷开阔通达,河流一束一束地闪着光,在河谷最深处密集地流淌。草原是绿的,沼泽是更绿一些的绿,高处的森林则是蓝一样的绿。我爱绿色。为什么我就不能是绿色的呢? 我有浅色的皮肤和黑色的头发,我穿着鲜艳的衣服。当我呈现在世界上时,为什么却不能像绿那样……不能像绿那样绿呢? 我会跑,会跳,会唱出歌来,会流出眼泪,可我就是不能比绿更自由一些,不能去向比绿所能去向的更远的地方。又抬头看天空,世界为什么这么大! 我在这个世界上,明明是踩在大地上的,却又像是双脚离地,悬浮在这世界的正中。
我在山顶上慢慢地走,高处总是风很大,吹得浑身空空荡荡。①世界这么大……但有时又会想到一些大于世界的事情,便忍不住落泪。
羊群早已经过沙依横布拉克,去向后山边境一带了。只有很少的毡房子留了下来,深藏在远远近近的河谷里,一个比一个孤独。毡房里面更为孤独宁静地生活着老人、妇女和孩子。我们店里的生意也一天淡似一天,只等着九月初迎接羊群和牧人们从后山返回。
牧草渐渐挑出了青紫的颜色,那是草穗在渐渐地成熟。②一天沉似一天的草原,孕育着无穷无尽的种子,开始启程去向第二年。我们也即将启程离开这里。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迫近一朵白云,对更远的地方望了又望。回过头来看到我们即将沿之离去的道路陷落在草野之中,空空荡荡,像干涸的河床一样饥渴。越过这条路看向更远些的地方,是另一条更为孤独的路,痕迹浅淡,时而通畅,时而消失,蜿蜒着通向一个只有一家人住着的地方。那一家人的毡房和四周的栏杆像是下一分钟就会消失似的静止在路的尽头。
我曾去向那里。那路上的泥土中只印着一串马蹄印。那么我是仅次于时间和那匹马而踏上那条路的人。走在路上的每一分钟,都想停下脚步,去往路边茂密的草丛中,深深躺倒、睡去。这样的季节总是那么安静,风声只在高处,风的猛烈也只在高处。而近处的事物总是倾向于风的反方向的一些感觉。但是阳光无处不在。阳光经过风时带来了风——它像经过迷宫一般经过风,经过那些在上空狂乱地呼啸着的风。等阳光完全通过了风,艰难地抵达我时,已失去了平静。它眩晕地,犹带激情一般熠熠闪耀,在空气中颤动。站在这样的阳光里,手指给照耀得闪闪发光,裙子下裸露的双腿也闪闪发光。但是四周一片沉静。仰着脸往上看,眼角余光刚刚掠过斑斓大地,视觉随之被猛地震动——在视野正前方的天空,整齐而浩瀚地分布着细碎尖锐的、正在被反复撕扯着的云。
③路在河边,反复地引我走向河,又反复地引我离开河。引我走过一个青翠的山坡,再走过一个相同的青翠山坡。有时候却只是引我走向孤独的一株草,它生长在河边空旷而洁白的沙滩上。但是我还没有来得及仔细地打量那株草,路又立刻把我带向森林。我走在森林里,左边开着白色的花,右边隐秘地流着山溪。突然有鸟从旁边窜起,翅膀掠过脸庞。
沿这路走在世界正中央。青草围簇四周,像燃烧一般地持续生长着。河在不远处像燃烧一般奔流。上方的天空像燃烧一般蓝啊,蓝啊。但我肉身平静。身不由己地走着……走过很远很远,任这一路的情景在视野里重重堵塞。这是一条行进堵塞的路,是一条把人引向远离一切之处的路……我不停地走,好几次都以为自己已经走过头了,早已把那一家人抛弃在后面了……不停地走,却每一分钟都想在路边茂密的草丛中深深躺倒,深深睡去。
走着走着就突然得知:尽头那一家人,住着已经无法离开的一个人,终生都在等待着的人。
有人却在我家帐篷里等我。在等我的漫长时间里,他独自面对琳琅满目的寂寞商品,想着自己的心事。后来当我终于回家,当我掀开帐篷门帘时,看到店里依旧空空荡荡,一个人也没有。满架的商品如此寂寞。
当我已经回到家了,那人还在满山遍野地找我。他耽搁在一条路上,不停地走啊走啊,被那路引得再也回不来了。或者他正推开路尽头那家人的毡房木门,大声问着:“有没有人? ”……
有一天,妈妈也独自一人走上那条路。她拎着小桶,很久以后消失在路的拐弯处。④等她再回来时,桶里满悠悠地盛着洁白细腻的酸奶。我嘴里喝着酸奶,心里因为不能明白与这酸奶有关的太多事情,而更清晰地感觉到了深刻的美味。
(选自李娟《我的阿勒泰》,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店里买东西的人在“我”离开帐篷四处玩耍时热心替“我”守店,体现其善良互助、勤劳质朴的品质。
B.世界真实地存在于商品的对面,可“我”守在帐篷里无法接触,给“我”近在眼前却远在天边的恍惚感。
C.作者实写在“我”家帐篷里等“我”的那人推开路尽头的毡房木门找“我”,突出那人焦急迫切的内心。
D.开阔的河谷、高处的森林、后山的羊群、隐藏的毡房等,作者以华丽的文字展现了游牧民族的生存景观。
7.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子①,“我”感叹世界之大,又因一些大于世界的事情而落泪,抒发了对世界广阔和人类渺小的感叹。
B.句子②,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展现了沉静的草原迈向第二年的情景,蕴藏着生命的蓬勃希望。
C.句子③,写河边的路引“我”走向河又引“我”离开河,“走向”与“离开”既矛盾又充满语言的张力。
D.句子④,作者并未详细介绍妈妈带回酸奶的具体过程,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使表述别有韵致。
8.请结合文本,分析标题《通往一家人去的路》的作用。(4分)
9.刘志荣曾评价李娟的散文:“她的文章真正吸引人之处,却不仅仅在于题材的力量。”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37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小题。
材料一:
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捕梁王,囚之雒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①。吕后白上曰: “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太史公曰:魏豹、彭越怀畔逆之意,及败,不死而虏囚,身被刑戮,何哉? 中材已上且羞其行,况王者乎!彼无异故,智略绝人,独患无身耳。得摄尺寸之柄,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辞云。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魏豹彭越列传》)
材料二:
余爱司马迁论魏豹、彭越之不耻囚虏以至刑戮也。呜呼! 何其论之至也。汉自高祖之后,其将在者,皆常才中人,而其名将皆已诛死放灭,彭越以疑死,韩信、黥布相继以反诛。余尝疑汉之于功臣少恩如是,推迁所论,而后知其故。而世之论高祖不善驭功臣如光武,故相继族诛,皆妄论,不推原当世之故。
尝试论之曰:秦之亡,豪杰并起,世之英雄才过十人者,无不兴起。而士大夫去战国未远,其人皆有六国豪杰之余风,故其用兵行师有可称述。方此时,人人皆有帝王之心,如韩信之徒,其屈体为臣者,其初心岂将屈体委身而已乎? 高祖岂不知其然,而收之者,何也? 夫操白挺驱市人而争天下非得如斯人者则谁肯为吾使?彼亦将有所寄以求所欲。彼之视高祖,犹高祖之用三人。何则?两各有所私利也,而非君臣之分故也。且彼之所以臣我者,非有至诚之心,而不厌其所欲,则反顾而去耳。故非裂天下而王之,其势不可使。故固陵之败,子房劝高祖并王韩信、彭越。且是时,天下之地分于二人者,何啻十五? 而子房不敢爱者,不如是不足以留二人故也。夫以英雄好乱之姿,无君臣至亲之分,而据万乘之强国,此其势非得天下则不厌。何则? 如韩信、彭越之徒,束手为虏而不耻者,其心犹冀万一有不死,而庶几得尺寸之柄以施其智。而况南面称王,据有甲兵士民之众,肯帖然而为人之下哉? 呜呼! 高祖安得高枕而卧也? 故余悲高祖于此有不获已焉。
(节选自张耒《魏豹彭越论》)
【注释】①青衣:县名。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夫操A白挺B驱C市人而争☑天下E非得□如斯人者☑则谁肯用为吾使?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族”,灭族,与《五石之b》“聚族而谋之曰”的“族”用法不相同。
B. “推”,推究,与《屈原列传》“推此志也”的“推”意思不相同。
C. “去”,距离,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彭泽去家百里”的“去”意思相同。
D. “安”,哪里,与《鸿门宴》“沛公安在”的“安”用法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吕后担心不诛杀彭越可能留下后患,于是让人告发彭越谋反,使他最终被灭族。
B. 世人认为刘邦和光武帝一样都不善于驾驭功臣,张耒认为这种评价是不正确的。
C. 彭越、韩信、黥布、刘邦合作是为了追求私利,他们之间没有深厚的君臣情分。
D. 固陵战败后子房劝刘邦封韩、彭为王,是因为不满足二人欲望他们会背弃刘邦。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 得摄尺寸之柄,其云蒸龙变,欲有所会其度,以故幽囚而不辞云。
(2) 秦之亡,豪杰并起,世之英雄才过十人者,无不兴起。
14. 张耒对刘邦诛杀彭越等人这一行为的认识有何变化?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小题。
踏莎行·送别刘子思
张孝祥
古屋丛祠,孤舟野渡,长年与客分携处。漠漠愁阴岭上云,萧萧别意溪边树。
我已北归,君方南去,天涯客里多岐路。须君早出瘴烟来,江南山色青无数。
【注】乾道元年(1165年),张孝祥被贬至广西桂林,次年遭贬落职而放归。他北归之后,其友刘子思被贬。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起首三句,描绘了送别之地的荒僻冷落,渲染出离别时凄清、孤寂的氛围。
B. 上片后二句对仗工整,运用叠词绘形绘声,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眷恋之情。
C. 下片结尾两句表达对友人的祝愿,希望友人被贬之处有青山绿水聊以慰藉。
D. 全词起于景,结于景,移情入景,虚实相生,意境悠远,感情丰富而深沉。
16. “岐路”…词在古诗文中经常出现,如何理解本词中的“岐路”? 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同为月下泛舟,苏轼和张孝祥都留下了千古名句。《赤壁赋》中“ , ”与《念奴娇·过洞庭》中“ , ”几句,都以水面的宽广衬托出了船的渺小。
(2)《琵琶行(并序)》一诗写琵琶女出场时,欲说还休的心态的句子是“ ”,这与她出场后“ ”的情态一起,十分传神地表现了琵琶女复杂的内心情感。
(3)古代诗词中常用草木繁盛反衬荒凉冷落,以此抒发某种情感,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小题。
新鲜蔬果是平衡膳食 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体获取多种营养物质的重要来源。近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美国临床营养学》发表了一份【a】“蔬果排行榜”,评出19种高代谢质量蔬果。①它们含有丰富的钾、镁、β-胡萝卜素、膳食纤维和营养素,②通过影响与慢性病相关的生物标志物指标,③如胰岛素、炎症、内皮功能、脂肪因子、脂质的变化情况,④最终减缓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
研究结果显示,摄入的高代谢质量蔬果占比越高,患重大慢性病的风险越低;(甲),即使蔬果总摄入量高,也无法降低慢性病风险,□□还可能让糖尿病风险增加13%。因此,要想更好地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可以多选择【b】“高代谢质量蔬果”。
要想更好地实现蔬果的防病价值,一定要养成每天吃蔬果的习惯,并且要【c】“会吃”。一方面保证餐餐有蔬菜,可多选择深色蔬菜,比如深绿色、红色、橘红色或紫红色的蔬菜,这类蔬菜富含β-胡萝卜素,是维生素 A 的一大来源; 另一方面可选择吃五颜六色的蔬果,保证花青素、叶黄素、叶绿素、番茄红素、胡萝卜素等的摄入。不仅如此,(乙)。研究显示,生胡萝卜属于高代谢质量蔬菜,而煮胡萝卜和胡萝卜汁属于低代谢质量蔬菜。
从营养角度来说,不同的蔬果都有各自的健康优势。因此很多朋友在减重过程中,总是把主食,但对蔬果却不限量,这种做法是否科学? 水果含有果糖,果糖到底是【d】“敌”是“友”? 果糖是所有天然糖中甜度最高的,果糖代谢有一个显著特征,即代谢不依赖于胰岛素,也不会刺激胃分泌饱食因子和瘦素,也就是说,(推论) 。所以,(结论) 。
18.下列各句中引号的作用与材料中【abcd】四处引号的作用均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人民日报》,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
(沈英甲《喜看稻菽千重浪》)
B.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夏衍《包身工》)
C.以为这一吓,人家就会闭口,自己就可以“得胜回朝”了。 (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D.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
19. 请在文中画方框处填入恰当的词语,每个方框限填一个字。(3分)
20. 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 请在文中甲乙两处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 请根据文中最后一段的内容,分别写出合理的推论及结论。(4分)
四、写作 (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Ⅱ《通往一家人的路》告诉我们,“路”有时引导人走近,有时引导人远离。在路上不停地走的人,有时也会想在路边茂密的草丛中深深地躺倒睡去。
作为正走在“路”上的当代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华中师大一附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三期中检测
1. D (于文无据,作者没有比较二者的难度。)
2. D (A项,二者不是同一维度,民俗传统是国家形象的组成部分。B项,由原文“品牌通过与所处环境的文化创意发生互动而生成了品牌图标……从而实现文化的品牌化”可知, “品牌与所处环境的文化创意发生互动而生成品牌图标”为实现文化品牌化的必要条件,已经清晰点明,不是隐含前提。C项,扩大范围。消费不一定都有象征色彩,材料讨论的是民俗文化产品和文化消费。)
3. A (材料二第二段的观点是“民俗文化品牌IP的传承与创新发展”。B项,故宫博物院不属于民俗文化产品、民俗文化品牌IP。C项,更符合材料二第一段的观点“从消费角度出发注重民俗文化产品的创新”。D项,孔子学院不属于运用新媒体环境,多平台占位。)
4.(4分) ①激发受众的参与感与共情力,反映敦煌文化独特的文化气味、精神沉淀。②以数字化技术手段展现敦煌文化,为景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线上创新服务。 (每点2分。第一点来自材料一,第二点来自材料二。如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5.(6分) ①挖掘核心:利用民俗文化产品,挖掘民众的审美偏好、情感表达、风俗习惯及价值观念等核心内容,展示国家民族精神气质中的闪亮点,建构良好的国家形象。②打造产品:打造识别度高、易于引发情感共鸣的民俗文化产品,反映一国的文化气味、精神沉淀以及主流价值观念,塑造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品牌。③创新发展:构建民俗文化品牌IP的传承体系,注重民俗文化产品符号的创新发展。借助新媒体推动民俗文化的全产业链交互发展、多平台运营、跨国合作,传播中国声音。 (每点2分,其他答案,如合理可酌情给分)
6. B (A项,顾客替我看店是不得已之举,不是出于“热心”,也不能说明顾客“勤劳”的品质。C项,“实写”错误,是作者的想象。D项,“华丽的文字”在这些景物描写中体现不出来。)
7. B (“比喻”的修辞有误。“一天沉似一天的草原”不是比喻。“启程”意为“动身; 出发”,是“拟人”修辞。)
8.(4分) ①结构上,作为本文的重要意象,通往一家人去的路关联了“我”在沿途的所见所感,使行文更加自然流畅。②表达效果上,新颖独特,吸引阅读兴趣。这条通向一家人住处的道路究竟有什么特征,在这条路上主人公会有怎样的经历等,能激发读者进一步探究的兴趣。③内容上,象征着孤独、温情的未知世界,寓意深刻。路的尽头只有一家人居住,路把人引向远离一切,彰显其孤独; 一家人相依相守、妈妈带回的酸奶彰显其温情。
(评分标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分。有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9. (6分)①取材于真实而自然的边疆生活,吸引人心。本文将开阔、壮美的北疆风光、草原地区经营的小店等纳入笔端,富有地域特色。②具有温暖美好的精神力量,抚慰人心。“我”纯真洒脱的人性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友善真诚的人际关系等,给人以精神启迪。③文字简约质朴、诗意灵动,打动人心。如“河流一束一束地闪着光”“细碎尖锐的、正在被反复撕扯着的云”等,清新诗意。
(评分标准:每点2分。观点1分,文本分析1分,文本分析合理即可。如有其它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10. BEG (句意:“因为拿着棍棒、驱赶市井百姓去争夺天下,如果得不到像他们这样的人,又有谁肯为我效力呢? ”)
11. D(本文中的“安”是疑问副词,《鸿门宴》中的“安”是疑问代词。A.本文中的“族”是动词,《五石之瓠》中的“族”是名词; B.《屈原列传》中的“推”意思是“推赞,推许”; C.本文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的“去”的意思都是“距离”。)
12. B (“刘邦和光武帝一样都不善于驾驭功臣”错误,由材料二中“高祖不善驭功臣如光武”可知高祖不像光武帝那样擅长驾驭功臣,即光武帝擅长驾驭功臣。)
13. (8分)(1)(只要)能掌握一点点权力,(他们) 就会像云气蒸腾、蛟龙变化,想要找到能达成愿望的机会,因此被囚禁也不逃避。 (得分点:“摄”给1分, “以故”给1分, “辞”给1分。句意1分。)
(2) 秦朝灭亡,才能出众的人一起起事,世上才能超过十人的英雄,没有不兴起的。
(得分点:“之”主谓间取独给1分,“并”给1分,“英雄才过十人者”定语后置给1分。句意1分。)
14. (3分) ①张耒在阅读司马迁对魏豹、彭越的评论前,认为刘邦诛杀彭越等人是对功臣缺少恩情; ②在阅读司马迁的评论后,张耒认识到彭越等人谋略过人且想争夺天下,不会长久屈居人下,一旦得势终会犯上作乱。刘邦诛杀他们不是刻薄寡恩,而是由于形势变化,合作基础已经不存在,不得已而为之。
(评分标准:答出第一点给1分,答出第二点给2分)
15. C (希望刘君早日脱离南方烟瘴之地,回到青山绿水风景好的江南来。)
16.(6分)①“歧路”指二人的分别之地。作者北归,友人南去,两人不得不面对即将到来的离别,表达了浓厚的离情别绪。②“歧路”指友人的贬谪之路。友人被贬岭南,前往瘴疠之地,作者盼望友人早日脱离苦海,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担忧。③“歧路”指作者自己多年漂泊、沉浮的仕宦之路。世事难料,自己的命运无法把握,表达了作者在历经艰辛之后的沧桑与感慨。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给2分,三点全对给6分。如有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
17.(8分)(1)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2) 琵琶声停欲语迟 犹抱琵琶半遮面
(3) 示例一: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示例二: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示例三: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18. C (材料中的引号用法: a.引用; b.强调; c.强调; d.特殊含义;
选项中的引号用法: A.引用; B. 强调; C. 反语; D.特殊含义)
19. (3分) 不可或缺; 甚至; 拒之门外
20.(4分) 序号:① 修改为:它们含有丰富的钾、镁、β-胡萝卜素、膳食纤维等营养素。(并列不当)
序号:④ 修改为: 最终降低冠心病、中风、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的发病风险。(搭配不当)
21. (4分)(甲) 如果摄入的是低代谢质量蔬果
(乙) 烹调方式也会影响蔬果的防病能力 (或:烹调方式也很重要)
22. (4分) 推论:果糖不易产生饱腹感,人们不知不觉就会摄入过多;(关键词:果糖,饱腹感)
结论:蔬果不限量的减肥方法并不科学。(关键词:不限量、不科学)
23.作文(60分)
(一) 命题意图:
作文材料来自本套试卷的现代文阅读Ⅱ李娟的散文《通往一家人去的路》。原文的相关内容如下:
“路在河边,反复地引我走向河,又反复地引我离开河。”“走过很远很远,任这一路的情景在视野里重重堵塞。这是一条进行堵塞的路,是一条把人引向远离一切之处的路……我不停地走,……不停地走,却每一分钟都想在路边茂密的草丛中深深躺倒,深深睡去。”
作文材料是对原文的转述,分为两层。
第一层,侧重于“路”对人的引导作用。“路”有时引导人走近,走近的可以是人向往的理想、目标,可以是令人好奇、想要探索的陌生之地,可以是随大流抵达的既定目的地等等;“路”有时引导人远离,远离或许是因为当初的理想、目标发生了改变,或许是因为选择了一条歧路,或许是走近以后才发现应该远离……“路”有千万条,它引导着人不断地走近与远离,也象征着精神层面的出走与回归。
材料的第二层,侧重于“人”在路上不停地走的心理状态。“有时也会想在路边茂密的草丛中深深地躺倒睡去”,可以理解为关注当下为眼前的风景而驻足沉醉,也可以理解为沿途出现的种种诱惑,还可以视作长途跋涉之后渴望缓解疲惫的憩息………“人”这一生,不停地走在各种各样的路上,我们应当学会处理与“人”与“路”之间的关系。
考生只要能围绕材料中的这两层意思写作,思考并讲清楚“人”与“路”之间的关系即可。
(二) 评分标准:
1. 入手分44分。敢打高分,慎打低分。大量抄袭现代文阅读Ⅱ原文的,不超过25分。
2. 五类文:30-36分。偏离核心,格调不高,大谈特谈“躺平、放弃”,不符合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
3. 四类文:37-41分。“人”与“路”只谈其一,审题不全。或完全不扣关键词。
4. 三类文:42-47分。能谈到“人”与“路”两方面,能分析到“路”的引导作用、“人”的心理状态,但思考不够深入,对二者关系的理解比较含混。
5. 二类文:48-53分。能较好地阐释“路”对“人”的引导作用,以及“人”对“路”的感知状态,能正确表达“躺倒睡去”的价值判断,基本上能尝试着去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人”与“路”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青年主体意识。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字迹工整。
6. 一类文:54-60分。能深入阐释“路”对“人”的引导作用,以及“人”对“路”的感知状态,能明确表达“躺倒睡去”的价值判断,能客观、全面、辩证地看待“人”与“路”之间的关系。有强烈的青年主体意识。思想方面有亮点,语言表达有文采,书写美观。
(三) 扣分标准:
1. 缺标题, 扣2分。
2. 字数不足800,每50个字扣1分。每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
3. 字数不足400, 20分以下。
4. 字数不足200, 10分以下。
5. 只写标题的, 给1-2分。
6. 大量抄袭现代文阅读Ⅱ原文的,不超过25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梁王对他的太仆很生气,打算杀掉他。太仆慌忙逃到汉高帝那儿,控告梁王和扈辄阴谋反叛。于是皇上派使臣出其不意地袭击梁王,逮捕了梁王,把他囚禁在洛阳。经主管官吏审理,认为他谋反的罪证具备,请求皇上依法判处。皇上赦免了他,废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县。吕后向皇上陈述说:“彭王是豪壮而勇敢的人,如今把他流放蜀地,这是给自己留下祸患,不如杀掉他。”于是,吕后就让彭越的门客告他再次阴谋造反。廷尉王恬开呈报请诛灭彭越家族,皇上就批准,于是诛杀了彭越,诛灭其家族,废除他的封国。
太史公说:魏豹、彭越胸怀叛逆的心志,等到失败,没能杀身成名而甘当阶下囚徒,以致本身遭受杀戮,为什么呢? 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尚且为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何况称王道孤的人呢!他们之所以忍辱不死,没有别的缘故,由于他们的智慧、谋略高人一筹,只担心不能保全自身的性命。只要能掌握一点点权力,就会像云气蒸腾、蛟龙变化,想要找到能达成愿望的机会,因此被囚禁也不逃避。
材料二:
我喜爱司马迁评论魏豹、彭越不因身为囚虏而羞耻,以至于遭受刑戮的看法。啊! 他的评论是多么深刻啊! 汉朝从高祖以后,在位的将领,都是平庸之才,而那些名将都已被诛杀、流放或消灭,彭越因被怀疑而处死,韩信、黥布也相继因谋反被诛杀。我曾经怀疑汉朝对待功臣如此缺少恩德,但根据司马迁的评论进行推究,然后才明白高祖诛杀功臣的缘故。而世人评论高祖不善于像光武帝那样驾驭功臣,所以功臣相继被灭族,这都是妄加评论,没有推究当时的具体情况。
我试着评论一下这个问题:秦朝走向灭亡,才能出众的人一起起事,世上才能超过十人的英雄,没有不兴起的。而士大夫距离战国时代不远,他们身上都保有六国豪杰的遗风,所以他们用兵作战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在这个时候,人人都有称帝称王的心思,像韩信这类人,他们屈居人下做臣子,他们最初的本心难道只是打算屈居人下、委身事主吗? 高祖难道不知道这一点,却还要收拢他们,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拿着棍棒、驱赶市井百姓去争夺天下,如果得不到像他们这样的人,又有谁肯为我效力呢? 他们也将有所依托来谋求自己的欲望。他们看待高祖,就像高祖任用韩信、彭越、黥布三人一样。为什么呢? 因为双方各有自己的私利,而不是因为君臣情分。况且他们臣服于我的原因,并不是出于至诚之心,如果他们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返回并且离去。所以如果不把天下分割开来封他们为王,这种形势是不可能役使他们的。所以在固陵战败时,张良劝高祖把韩信、彭越一同封为王。况且在这个时候,天下土地被韩信、彭越二人占据的,何止十分之五? 张良不敢吝惜的原因,是因为不这样做就不足以留住这两个人。那些英雄好汉,本来就有喜好作乱的品质,没有君臣之间的深厚感情,却占据着拥有万辆兵车的强国,这种形势如果不得到天下就不会满足。为什么呢? 像韩信、彭越这类人,即使被捆绑起来做了俘虏也不觉得羞耻,他们心里还希望万一有不死的可能,或许还能得到一点权力来施展他们的才智。更何况南面称王,拥有众多军队、百姓,他们怎么肯心甘情愿地居于别人之下呢? 啊!高祖怎么能高枕无忧呢? 所以我对高祖在这件事上不得不这样做感到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