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教育部明确,禁止“限招985、211”  

时间:2024-11-19 17:15:07   来源:麦可思研究   编辑:tangyinglin
“对不起啊,院里规定,今年留院的博士的第一学历,必须是985院校。”

这不是现实,这是热播剧《好团圆》中生物学博士高平从导师那得到的最终答复。

学术能力过硬,教师都看好,人缘也出众的博士却因为非985的本科背景,而被研究院直接否决,连一点机会都不给。

或许,这一情节无非是剧情需要,编剧自我发挥,添油加醋创造的戏剧冲突。

然而,“第一学历歧视”确实是近年来就业市场真实存在的。

第一学历成了“污点”

去年底,有央媒记者采访发现多起研究生求职被拒,皆因“本科双非”。

北京某985高校研究生毕业的李敏(化名)谈道:

在和一家企业的人事专员面试时,对方开门见山,“你本科毕业于XX大学,我怎么没有听说过这所大学。”气氛顿时略显尴尬,双方简单敷衍几句后,人事专员把简历退回给她。但和她一起前往的研究生同学,由于本科毕业于985院校,与HR相谈甚欢,最终获得聘用。

湖北武汉的陈思思(化名)经历了与李敏的求学经历类似,同样是“双非”本科毕业,同样经过自身努力考入了一所北京985高校攻读研究生。更为特别的,陈思思为了详细追踪求职进展,还精心制作了一张求职历程表格,涵盖了应聘公司名称、简历投递日期、是否收到回复、是否入围初试以及是否晋级复试等多个环节。表格显示,在“是否入围初试”一栏中,“未通过”字样占据了绝大多数。

“很多企业都在意求职者的本科学历,是不是全日制,是不是985或211院校。有的企业比较直接,明确本科非985或211院校不招录,有的企业比较含蓄,不明说,但在投简历或面试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陈思思向媒体表示。

某互联网“大厂”HR直言,对于部门经理,该公司要求学历是研究生,并且第一学历至少是211。对于核心部门的招聘,要求提高到第一学历门槛必须QS100高校,“越是头部公司、核心岗位,对第一学历的要求就越高。”

在网络论坛和社交媒体上,“第一学历歧视”的相关讨论非常热烈。“第一学历是否会成为永恒的遗憾?”以及“上午刚向HR提交offer申请,下午就接到HR电话,被告知仅接收‘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等帖子在网络上引发了广泛热议。一些受访的毕业生甚至以自嘲的方式向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无奈,“第一学历不出色,感觉就像人生有了个无法抹去的污点”。

“第一学历”困局,何解?

部分企业为何会限制应聘者的“第一学历”,甚至忽视掉更高层次的研究生学历呢?从用人单位角度来看,“第一学历歧视”的产生或许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招聘效率和成本的考虑。在招聘过程中,企业通常会收到大量的简历。为了提高筛选效率,一些企业会设置特定的筛选条件,如本科学历必须为985、211高校等。这样可以快速缩小筛选范围,降低招聘成本。同时,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阶段,对于培养求职者的基本素质、专业知识和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一些企业认为,本科阶段的学习更能反映求职者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选用这类人员能减少“名不副实”的情况,从而选出更有可能具备所需能力和素质的求职者。

二是市场供需关系的影响。在当前激烈的求职市场中,企业,尤其是应聘者竞相向往的一些行业头部企业,通常有大量的求职者可以筛选。在这种供大于求的客观环境下,为了筛选出更优秀的求职者,就会设置包括限制“第一学历”在内的更高门槛,来筛选其认为的最合适的人才。

三是企业对研究生教育的看法。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高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仍然存在差异,加之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更加多样化,包括学术研究、专业实践、项目合作等。部分企业认为,一些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可能更注重学术研究或缺乏与产业界的紧密联系,导致求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因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难以完全弥补本科阶段学习的不足。

诚然,面对同一问题,不同群体从各自利益出发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或做出不同的决定,并非完全不可理喻。但“第一学历歧视”的怪象,不仅妨碍了就业公平,也破坏了国家倡导的不“唯学历”的政策风向,对社会情绪造成了恶劣影响。更有甚者,“学历歧视”还向其他领域蔓延,如一些社交活动、相亲活动也讲究“第一学历”,其影响之深可见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学历”其实是社会大众的通俗说法,国家政策中从未如此表述。早在2021年9月29日,教育部针对网友提问“请问专升本(非成人高招专升本)毕业后的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进行答复称:

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

在多项国家政策文件也明确反对“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例如,2020年10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

同年11月,教育部强调,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为限制性条件。

就在本月初,为了促进2025届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保障水平。严格落实校园招聘“三严禁”要求(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积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而用人单位能否放弃“第一学历歧视”的观念,至关重要。“一刀切”或许能提高用人单位的工作效率,但却陷入了“唯学历”“唯出身”的泥淖,错过了一大批能力出众、堪当重任的优秀人才。毕竟,简历上炫人耳目的学历、经历、奖项更多是美化后的纸面呈现,不能完全代表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价值。

END

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222万人,就业市场的竞争无疑将更加激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第一学历歧视”无疑给许多优秀的毕业生增添了不必要的就业压力。然而,正如教育部多次强调的那样,就业应当注重的是求职者的实际能力和岗位匹配度,而非简单地以“第一学历”作为评判标准。

我们期待用人单位能够摒弃“第一学历歧视”的错误观念,给予每一位求职者公正的评价和机会。毕竟,学历只是求职者的一个标签,真正决定其能否胜任工作的,还是其实际能力和工作态度。

主要参考文献:

[1]教育部网站。

[2]“第一学历似乎成了我的‘污点’” 记者调查第一学历歧视现象.光明网,20231020.

[3]第一学历羞耻:该反思的不只我们还有社会. 红网,20241107.

免责声明:本文转发网络,仅代表作者、用户个人意向/观点,本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