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教案,我支持在教科书上写  

时间:2024-09-11 15:51:59   来源:现代与经典   编辑:tangyinglin
教案写在书上,既能节约时间,又实用。上课的时候,看教科书就会看到教案,不是比翻看教案本要好吗?

备课包括了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课后反思,我把这些全部备在了头脑中和教科书上。

1

直观方便

身体力行做批注,给学生做榜样

在教科书上备课,是我这些年一直用的方法,超级好用。

1. 教案本就是应付检查的,太过于形式化

我们这里的教案还要求手写,每星期五上交,这一项算在教师量化考核积分里,10分。所以,我们所有的教师都老老实实手写教案,不敢落下一次。

大部分老师写这个就是为了应付检查,在教案集上抄一点,应付了事。当然,我说的是大部分,刚毕业的老师详细写一写还是有必要的。

对于老教师来说,尤其理科,知识点就那么多,闭上眼都知道在哪一页,怎么教也心中有数,写教案就是做做样子,根本就不会拿着用。

2. 写在书上用起来直观方便

相对于写在本子上的教案,我更喜欢直接写在课本上。课堂授课环节简单标注一下,重难点写一下,词语的品析写在句子旁边,相当于做批注。

这样备课的过程就是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一篇文章这样解读一遍,知识点、重难点心中清晰明了,比写在本子上更直观,还似乎有一种亲密接触的感觉,和作者对话的感觉。用这种感觉授课远远比用教案本上课舒服。

3. 身体力行做批注,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榜样

我觉得读书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批注,我也常教学生做批注。在课本上备课简直就是做批注。平常上课的时候,我也习惯让学生把知识点,直接记在课本上,便于他们日后的复习。

我用过的旧书上大都密密麻麻记了好多东西,有一个同事晋级答辩的时候,借我的书用,一看之下,大吃一惊,说有你的书,就哪里还用得着教案呀,真是宝贝。

我也常让学生看我的课本,以此教他们做批注,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4. 反复用

只要教材不变,一套教材我会反复用,有外行的人可能说,用老教材,多不负责呀,其实,课本上的知识点并不会变化,发生变化的可能会是侧重点。

变化最多的是呈现方法,就是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状态,做相应的调整,但这些是无需写出来的,也是事先写不出的。

胸中有丘壑,自然会根据不同的学生状态做出不一样的改变

总之吧,我觉得写在课本上利大于弊,大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备课。

2

注入了自己的思想

这才是老师讲课时真正的“秘诀”

每学期期末,镇中心小学都要对全镇老师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所谓教学常规,就是指教案,作业批改,计划总结,试卷分析等。

教案是检查的重点,要求得很细,对教案的字数,格式都有要求,必须手写,要有重点难点,教学反思,教学步骤要完整……

其实,在教学一线的老师都知道,备课本上抄写得工工整整的教案基本上都只是应付检查而已,都是从各种教学用书上抄下来的,没有几个老师上课时会拿着这样的教案,因为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拿教学用书上课。

那么,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课吗?当然,就算是我这样从教二十年多年的老教师上课之前也是需要备课的。这个备课绝不是拿着教学用书去抄写,而是根据自己的班级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在教本上勾勾画画,圈圈点点。

这样的教案,也许其他人看不懂,也许没有抄写得教案那么漂亮,但却是老师的对教学流程的设想,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

因为注入了自己的思考,我们把这样的教案称为“有灵魂”的,这样的教案,才是老师讲课时真正的“秘诀”。

曾记得我初中有一个生物老师,上课时连课本都不带,更不要说教案了。

他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章节的内容都了如指掌,一上课总是漫不经心地让我们翻到课本第几页,划出第几个自然段第几句,讲起课来,行云流水,不带半点磕巴。

这手绝活算是把我们这些毛孩子镇住了,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因此我们的生物成绩特别好。现在想来,可能是这个老师事先在办公室对于今天要讲的内容做了充分的准备,对教学流程了然于心。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他的教学艺术近乎崇拜,自然用心学习。对于这样的老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苛求什么教案呢?他心里有教案,对课本内容,对课堂教学流程胸有成竹。

我学校也有这样的老教师,上课之前翻看一下教案、课本,连课本上书写教案的过程都没有。上课的时候夹着教本就去了,同样能很好的把握课堂节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本来,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很多随机的东西。那种每个教学过程,每个提问都预设好的教案,真正应用于课堂教学能有多少呢?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备课本上的教案也好,教科书上的教案也好,心里的教案也好,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只要老师能把握住教学重点难点,课堂教学的节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教案的形式呢?教案写在书上,既能节约时间,又实用。上课的时候,看教科书就会看到教案,不是比翻看教案本要好吗?

备课包括了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课后反思,我把这些全部备在了头脑中和教科书上。

1

直观方便

身体力行做批注,给学生做榜样

在教科书上备课,是我这些年一直用的方法,超级好用。

1. 教案本就是应付检查的,太过于形式化

我们这里的教案还要求手写,每星期五上交,这一项算在教师量化考核积分里,10分。所以,我们所有的教师都老老实实手写教案,不敢落下一次。

大部分老师写这个就是为了应付检查,在教案集上抄一点,应付了事。当然,我说的是大部分,刚毕业的老师详细写一写还是有必要的。

对于老教师来说,尤其理科,知识点就那么多,闭上眼都知道在哪一页,怎么教也心中有数,写教案就是做做样子,根本就不会拿着用。

2. 写在书上用起来直观方便

相对于写在本子上的教案,我更喜欢直接写在课本上。课堂授课环节简单标注一下,重难点写一下,词语的品析写在句子旁边,相当于做批注。

这样备课的过程就是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一篇文章这样解读一遍,知识点、重难点心中清晰明了,比写在本子上更直观,还似乎有一种亲密接触的感觉,和作者对话的感觉。用这种感觉授课远远比用教案本上课舒服。

3. 身体力行做批注,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榜样

我觉得读书最好的方法就是做批注,我也常教学生做批注。在课本上备课简直就是做批注。平常上课的时候,我也习惯让学生把知识点,直接记在课本上,便于他们日后的复习。

我用过的旧书上大都密密麻麻记了好多东西,有一个同事晋级答辩的时候,借我的书用,一看之下,大吃一惊,说有你的书,就哪里还用得着教案呀,真是宝贝。

我也常让学生看我的课本,以此教他们做批注,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4. 反复用

只要教材不变,一套教材我会反复用,有外行的人可能说,用老教材,多不负责呀,其实,课本上的知识点并不会变化,发生变化的可能会是侧重点。

变化最多的是呈现方法,就是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状态,做相应的调整,但这些是无需写出来的,也是事先写不出的。

胸中有丘壑,自然会根据不同的学生状态做出不一样的改变

总之吧,我觉得写在课本上利大于弊,大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备课。

2

注入了自己的思想

这才是老师讲课时真正的“秘诀”

每学期期末,镇中心小学都要对全镇老师进行教学常规检查。所谓教学常规,就是指教案,作业批改,计划总结,试卷分析等。

教案是检查的重点,要求得很细,对教案的字数,格式都有要求,必须手写,要有重点难点,教学反思,教学步骤要完整……

其实,在教学一线的老师都知道,备课本上抄写得工工整整的教案基本上都只是应付检查而已,都是从各种教学用书上抄下来的,没有几个老师上课时会拿着这样的教案,因为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拿教学用书上课。

那么,老师上课之前需要备课吗?当然,就算是我这样从教二十年多年的老教师上课之前也是需要备课的。这个备课绝不是拿着教学用书去抄写,而是根据自己的班级情况,学生学习情况在教本上勾勾画画,圈圈点点。

这样的教案,也许其他人看不懂,也许没有抄写得教案那么漂亮,但却是老师的对教学流程的设想,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

因为注入了自己的思考,我们把这样的教案称为“有灵魂”的,这样的教案,才是老师讲课时真正的“秘诀”。

曾记得我初中有一个生物老师,上课时连课本都不带,更不要说教案了。

他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章节的内容都了如指掌,一上课总是漫不经心地让我们翻到课本第几页,划出第几个自然段第几句,讲起课来,行云流水,不带半点磕巴。

这手绝活算是把我们这些毛孩子镇住了,对他佩服的五体投地,因此我们的生物成绩特别好。现在想来,可能是这个老师事先在办公室对于今天要讲的内容做了充分的准备,对教学流程了然于心。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他的教学艺术近乎崇拜,自然用心学习。对于这样的老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苛求什么教案呢?他心里有教案,对课本内容,对课堂教学流程胸有成竹。

我学校也有这样的老教师,上课之前翻看一下教案、课本,连课本上书写教案的过程都没有。上课的时候夹着教本就去了,同样能很好的把握课堂节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本来,课堂教学就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很多随机的东西。那种每个教学过程,每个提问都预设好的教案,真正应用于课堂教学能有多少呢?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备课本上的教案也好,教科书上的教案也好,心里的教案也好,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只要老师能把握住教学重点难点,课堂教学的节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教案的形式呢?

免责声明:本文转发网络,仅代表作者、用户个人意向/观点,本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