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广东省惠州市2025届高三9月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24-09-10 11:25:04   来源:柳栖士    编辑:tangyinglin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国古琴是一种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古典乐器。“和雅”“清淡”是古琴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古琴的深远意境。陶渊明诗“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白居易诗“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也。”(东汉班固)在儒家思想中,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的古琴,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儒家认为琴乐能洗涤心灵,端正人心,禁止淫邪之念侵蚀内心。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论述说:“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此琴之善者也。”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与儒家思想的紧密关系。

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逍遥无为;道家音乐最理想、最崇高的境界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庄子将音乐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三类,认为“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传统的古琴制作采用的是丝弦,声音很小,但夜深人静之时,却能弹出真正的天籁之音。琴声细腻、微妙,绕梁不绝,令人思绪无限。弹奏者在弹拨古琴时会陷入沉思、冥想,心灵在琴声中得到净化和升华,与万物合和,进入“弦外之境”。由此可见古琴美学思想中所渗透的道家哲学。

嵇康《琴赋》把古琴推崇为最适宜君子修身养性的器物,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确是如此。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雅正平和,无过亦无不及。弹奏之人在古朴低缓而又沉静旷远的琴声之中,由躁入静,进而物我两忘。古琴所追求的高雅淡泊境界,是操琴者平和闲适的内心与清静的外部环境合而为一之后“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一种艺术境界,体现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

中国古琴音乐是一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艺术,它以独特的美学趣味,引人无限向往和追求。在人心易于浮躁的今时,亟需古琴这般恬淡平和的音乐,让人心得以安住沉静,回归内心本真的精神世界。

(摘编自魏育林《〈听琴经〉释义》)

材料二:

“琴者,禁也”,是儒家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

“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文化的主要命题。

中国古琴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由“器”逐步归结到“道”的文化路途上,堪为大道流行的最佳载体。“琴并不简单地是一门乐器而已,而是某种文化之‘道’的转换策略”。古琴出现功能上的历史位移。

《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中,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黛玉这番话集中体现了古琴文化内涵之一的正统琴道——儒家的“乐教”思想,蕴涵了以乐成教的人文精神,以音乐的教化作用实现人生意义与人格完善的终极目标。

黛玉所称之古琴言“禁”,始自东汉桓谭的《新论·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被《白虎通》加以发展、深化,演变为教化、修身和正心的传统琴道,且由于儒家在中国古琴文化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而成为古琴美学的主流思想之一。在古代,琴被称为“圣人”之作,“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强调古琴的礼乐思想和修身之用这些经世致用的功能成为儒家古琴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但如果格外注重音乐与其外部关系的研究,将之视为音乐的创作之本而忽视其艺术审美价值,就必然导致重德轻艺,就会使音乐异化,沦为实现功利目的的工具。汉代《白虎通》以后,琴人、琴论大多言琴必禁,且范围不断演变扩大。儒家“琴之言禁”的命题,正是以突出古琴的非艺术功能为目的,于音乐审美中划出诸多禁区,“禁”逐渐成为束缚古琴艺术发展的桎梏,并形成古琴美学中的非美倾向。古琴从战国时家喻户晓的民间乐器到明清时知音者稀的变化,“禁”在其中起到极大的消极作用。

《红楼梦》中黛玉谈琴除强调儒家“中和之道”、君子之质的人格完善,又深得其邃地描述了道家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的人格修炼。“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天地清和”、“风清月朗”,“心不外想,气血和平”,可谓“与神合灵,与道合妙”(八十六回),如《庄周梦蝶》,“与天地俱化,与太虚同体”。古人抚琴,追求的是“操高山流水之音于曲中,得松风夜月之趣于指下”,林木扶苏,清风入弦,“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嵇康《四言十八首赠史秀才入军》),从而产生心凝形释、包容天地、与万化冥合的心灵体验和空间感受。“琴者,心也”“独得其心而知其深也”“舒缓者音调自然疏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清人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诠释的琴乐演奏与审美物证中的二十四个命题——二十四况,即为儒道互补,兼容并蓄,承前代众琴家之长,共同化育为自成一家的“淡和”的精神气象。“发乎情,止乎礼”,入世与出世,道德风范与艺术品格,古琴为儒道两家“琴道”的二元弥合构筑起更为和谐的支点,完成了物质与精神、心理与生理、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的高度整合,以近于完美的“和谐”的存在,超越了一切时空和因果,走向艺术、人生的永恒与不朽。

(摘编自祁冰《古韵幽兰——古琴的文化内涵与<红楼梦>中黛玉琴心之探微》

材料三:

黛玉道:“琴者,禁也。古人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还有一层,又要指法好,取音好。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方才将身就在榻边,把琴放在案上,坐在第五徽的地方儿,对着自己的当心,两手方从容抬起,这才心身俱正。还要知道轻重疾徐,卷舒自若,体态尊重方好。”宝玉道:“我们学着顽,若这么讲究起来,那就难了。”

(节选自《红楼梦》第八十六回)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和雅”“清淡”的琴乐追求“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文中陶渊明与白居易的诗都生动地表现了古琴高雅淡泊的审美境界。

B. 古琴以清微淡远、平和雅正为意趣,因此被推为音乐中的典范。唐代薛易简在其所著《琴诀》中的言论很好诠释了这一点。

C.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提倡音乐应追求自然之趣,推崇自然天成的“天籁”,“清淡”的琴乐与道家追求正好合拍。

D. 古琴追求高雅淡泊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才能达到人琴合一、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嵇康提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对古琴的作用有高度的认同,作者也认为古琴的平和能让人回归内心本真。

B. 古琴作为“圣人之器”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但是“禁”在一定程度上对古琴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

C. 《红楼梦》中黛玉谈琴既体现了儒家“音乐教化”的思想,又契合了道家“追求自然”,“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思想。

D. 古琴集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于一身,为儒道两家“琴道”的二元融合构筑起支点,对儒道两家思想影响深远。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儒家思想对古琴影响的一项是( )

A. 昔伏羲氏作琴,所以修身理性,返天真也。([汉]蔡邕《琴操》)

B. 君子之近琴瑟,以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左传·昭公元年》)

C. 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东汉]桓谭《新论·琴道》)

D.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西汉]《乐记》)

4.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5. 材料三“黛玉论琴”体现了哪些琴学主张?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邵伯闸

徐则臣

老夏提醒,前面就是邵伯古镇和邵伯闸。房屋和村镇陆续出现在河两岸。大大小小的码头多起来。南方的建筑恍恍惚惚地倒映在水里,看不清的行人和动物也在水里走动,仿佛运河里另有一个人间。按照计划,他们得在邵伯镇上置办一下给养,备足了再去等候过问。

河道悠长,拐个弯,果然看见遥远处一片辽阔的水面。那片大水上密密麻麻停着无数只船。

小波罗②知道遇到了传说中的状况,从椅子上站起来,很是兴奋。邵伯闸是运河上的重镇,要害所在,南来北往的船只都经过这里。只是大清国地势南低北高,此地水位南北落差明显,邵伯闸只能采用三门两室的方式分级提水,让船只通行。三道闸门,两个闸室,提起,放下,再提起,再放下,如此反复。闸室又小,一次进不下多少条船,两边的船只积压得就很多。淡季当天通航还有可能,漕运和水运旺季,或者赶上天旱水位上不来,憋个十天半月都不在话下。积压这么多船,一想到接下来漫长的等待,大家都着急。小波罗不急,既然等待是经行运河的必由之路,为什么不好好感受一下这个等待呢。

他们的船排在最后。如此壮观的场面小波罗从没见过。威尼斯的涡湖里船也不少,城里的河道中也穿梭着很多贡多拉,但跟这里没法比。有的平底货船一支船队就二三十条船,船头连接船尾,浩浩荡荡甩出去三四里地。船的种类也多,漕船、商船、官船、客船、一般的货船、民用的大船小船;有摇橹的、撑篱的、划桨的、张帆的,还有两艘蒸汽动力的小火轮。船的长相也各不相同,有的龙骨高得像个笑话;有的船底平如盘碟,两斤重的鱼甩个尾巴,水花也能溅到船里;还有雕梁画栋的短途游船,就算堆在船闸前等候,船主也要履行承诺,丝竹管弦嘈嘈切切还在演奏,这也成了一景,引得四周船上等待的人伸长脑袋围观;也有威严的船、不知道舱房里待着的是达官还是巨贾,或者是显赫人家的小姐、亲眷,总之所有门窗都紧闭,窗帘也遮住,外人窥不见其中的细节,连船上伺候人的丫头小厮也极少见到走动,整条船沉默得像一座建在水上的房屋。

小波罗要把整个停泊的场面拍下来,上上下下,前后左右,拍个遍。等他忙活完,拍照的激情耗得差不多,天也黄昏了。水面上升起连绵的炊烟,整个邵伯闸笼罩在晚饭的香气里。

晚饭后,前方有人喊,动了动了。过半个时辰,他们前面的船才开始缓慢地移动。别人动他们也得跟着动,可刚往前挪了不足三丈,又停下来。视野里的其他船也都停下。闸前重新成了一片泊船的大码头。老夏跟小波罗说,困了就可以睡了,下一次再往前挪,恐怕得半夜了。

第二天醒来,小波罗又爬上桅杆,他为他们的船被淹没在前后浩荡的大军中大加赞叹。“太壮观了!”他说,全维罗纳人只有他一个人如此幸运,见证了中国运河的强大。不是全维罗纳人,而是全意大利人,全欧洲人。

太阳在东方,雾气继续从水面上升起。距闸室还很远,水面就开始收缩,仿如一个漏斗。挤挤挨挨的船慢慢排成两列往前挪。可做的事反反复复做过了几遍,岸也上了三次,到第三天上午,小波罗的好奇和耐心终于用尽,他第四次上岸。从一条船跳到另外一条船上,直到攀上堤岸。上了岸,小波罗突然想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船闸竟能慢成这样。

河堤上长满矮小的旱芦苇、青草和很多种野花。一条路被无数双脚光亮地踩出来。他们往远处走,越走越高,最高处是三道闸门和两个闸室。在第一道闸门之前,他们看见了一头伏卧的大铁牛,通体散发着钢铁的幽亮黑光。

继续往前走,站到最高处,整个船闸的构造一目了然,三门两室尽收眼底。当时正赶上一支运砖瓦的船队准备过闸。该船队有船十八艘,漫长的一支队伍。进船闸之前,先解散船队,第一道闸门提起后,一艘接一艘进入第一个闸室。闸门嵌在两个大石墩子之间。几十个人力光着膀子推动绞盘,油亮的汗珠在绷紧的脊背上滚动,阳光照过来,每个人的身体都在闪闪发光。闸门缓缓地提升起来。一支船队就占满了整个闸室的一边。全进来后,每艘船靠着闸室墙壁,首尾各有一根粗大的缆绳,把船拴牢在墙壁上一个个方框里的铁钩子上,固定的同时,第一道闸门放下,第二道闸门开启。第二个闸室的高水位注入进来,第一闸室水位升高,把船一点点抬起。等第一闸室的水位和第二闸室持平,船驶出闸室,重新进入了运河,然后船队再次进发。当它们驶出第二闸室,开启的闸门又关上。而身后,新的一拨船只已经进入了第一闸室。如此反复。与此同时,南下的船只也循同样程序,与北上的船只相向而行。在闸门升降之间,在闸室注水、水位持平、船只行驶之间,只有闸门前指挥员的令旗在挥动,只有推动绞盘的汉子们齐声的号子在响。运河上的航船得以上下通行。

小波罗咂嘴摇头,感叹不已:自然的伟力不可抗拒,不过是因为没有及时遇到科学合理的人类智慧。如果没有邵伯闸,他将永远不可能坐船沿运河北上,因为没有船闸有效地调节控制水位,运河只会从高至低一泻千里,成为一条无法北上的单向行驶的河流。在世界任何的别一处,他都没见过这般智慧的水利工程。他对打旗语的年轻人竖起大拇指,大叫“Great”。

(节选自《北上》,有删改)

【注】①邵伯闸是京杭大运河在江苏省内的一座船闸。②小波罗是意大利人,原名“保罗·迪马克”,忠实的运河爱好者,因仰慕马可·波罗,且深受《马可·波罗游记》影响,自称“小波罗”。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描写邵伯镇的环境,突出了水乡的特点,“仿佛运河里另有一个人间”表现了运河重镇的活力和热闹。

B. “不是全维罗纳人,而是全意大利人,全欧洲人”,语意层层递进,体现了小波罗目睹盛况的激动之情。

C. 铁牛是中国古代的镇水神物之一,闸门前散发“幽亮黑光”的大铁牛为邵伯闸增添了历史人文气息。

D. 小波罗“好奇和耐心终于用尽”,心理变化推动着情节发展,最后的“感叹不已”使情节突转,走向高潮。

7. 下列对邵伯闸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描写了汉子们推动绞盘的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劳动人民的力量之美,为后文小波罗情感的抒发蓄势。

B. 小说前后两次介绍了邵伯闸三门两室分级提水的工作方式,详略不同,目的在于强调邵伯闸设计的巧妙。

C. 小说叙述了运砖瓦的船队进闸出闸的过程,结构紧凑,环环相扣,与前半部分舒缓的叙事形成反差。

D. 小说采用纪实手法,介绍了邵伯闸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真实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

8. 本文在记邵伯闸时,花费了不少笔墨写停泊等待的船只,对此你如何理解?

9. 本文记的是中国大运河上的船闸,却主要选取意大利人“小波罗”的视角来展开叙述,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宣王默然不悦。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士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无不备具,而百姓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非得失之策与!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倨慢骄奢,则凶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愧下学,成其德而扬功名于后世。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榖,是其贱之本与?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宣王曰:“嗟乎!君子焉可侮哉,寡人自取病耳!及今闻君子之言,乃今闻细人之行,愿请受为弟子。且颜先生与寡人游,食必太牢,出必乘车,妻子衣服丽都。”

颜斶辞去曰:“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斶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制言者王也,尽忠直言者斶也。言要道已备矣,愿得赐归,安行而反臣之邑屋。”则再拜而辞去也。斶知足矣,归反于朴,则终身不辱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有删改)

[注]①颜斶(chù):齐国隐士。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B. 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C. 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D. 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宝贵矣/然夫璞不完士/生乎鄙野/推选则禄焉/非不得尊遂也/然而形神不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千乘可形容兵车很多,也常常被用来指代大军。

B. “矜功不立,虚愿不至”与“自矜者不长”(《老子·第二十四章》)两句中“矜”字的意思不相同。

C. 太牢,古代帝王或诸侯祭祀社稷时,所用的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

D. “清静贞正以自虞”与“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孟子·离娄上》)两句中“虞”字的意义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宣王召见颜斶,颜斶主动到齐宣王跟前,他语出惊人,特立独行地提出了“士贵王轻”的观点,震惊了群臣,同时也激怒了齐宣王。

B. 齐宣王左右的侍从认为齐宣王身份高贵显赫,令四方邻国敬服,使仁人志士投奔,并指出士人的身份才是卑微贫贱,对颜斶的轻蔑溢于言表。

C. 颜斶引经据典,不卑不亢地阐述了“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的道理,折服了齐宣王。宣王深思反省后,提出要隆重礼遇他,却遭到了他的拒绝。

D. 颜斶主张清静正直,知足不辱,所以他不求士进,舍弃功名利禄,乞求回乡过那种安步当车,晚食当肉,无拘无束,自得其乐的生活。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使斶为慕势,不如使王为趋士。

(2)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

14. 本文是如何表现颜斶的“隐士风骨”的?请举一例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徐孺子祠堂

黄庭坚

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①向谁论?

藤萝得意干云日,箫鼓何心进酒尊。

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②不是欠陈蕃。

古人冷淡今人笑,湖水年年到旧痕。

【注】①生刍一束:郭泰母丧,徐孺子往吊,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人不知其意,泰曰:“此必南州高士徐孺子也。《诗》不云乎:‘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吾无德以堪之。”生刍,新采的草。②黄堂:太守办事的厅堂。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点题,“乔木”写出了祠堂周边的环境,直接刻画出徐孺子的形象。

B. 第二句使用问句,使语气起伏,叙事之中也写出了诗人来祠祭奠的心情。

C. 五六句中“白屋”“黄堂”两相对照,引人思考,在议论之中抒发感慨。

D. 本诗融景情议于一炉,有对历史的评说,又含现实的寓托,得老杜遗韵。

16. 吊古咏怀诗通常借对古人古迹之题咏而“自吐胸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当文武大臣争相效力时,君王就能在玩乐养生的同时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理想政治境界。

(2)“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当我们在校园里听雨赏花时,会联想到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诗句。

(3)生活在自然之中,“清风”二字常会撩动古人心弦,化作佳句融入诗文之中,其中令你印象深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二两黑土一两油,插根筷子能发芽。”一直以来,人们都这样描述黑土地的肥沃,称其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我国的黑土区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大部分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调出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可以说,中国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黑土区__①____;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黑土地责任重大。可是,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加上风蚀、水蚀等侵害影响,导致黑土层厚度和有机质含量下降,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保护黑土地,___②___。我们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近年来,我国围绕黑土地保护利用为中心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和行动计划、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等,统筹推进土壤侵蚀防治、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肥沃耕层培育。加大法治宣传力度,让依法保护黑土地的观念___③___、深入人心。过去,不少地方对于黑土地的保护意识不强也导致私挖滥采黑土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要形成全民保护意识,保护黑土地不仅是国家的事,更是每个人的责任。一方面要形成对盗挖、滥采和非法买卖等破坏黑土地行为人人喊打的氛围;另一方面更要让尽心呵护、科学使用黑土地的人获得相应的回报,推动黑土地保护蔚然成风。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你有没有遇到过下面这些情况?每月月初,你信心十足地制定了严密的学习计划,但到月末时,却沮丧地发现你不知道怎样才能完成?你一直很希望做好某件事,可不知道为什么总也开始不了?我们往往以为这是因为自己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但事实上, ① 。每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但是不同的精力状态,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在体力劳动的时代,劳动时间和效率几乎成正比;而在脑力劳动的时代,精力代替时间成为了更重要的资源。

精力管理金字塔可以分为四种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的精力,依次是体能、情感、思维、意志。这意味着身体不好的时候,心情也不好; ② ,做判断容易失误;强大的思维能力背后,往往是坚定的意志力。 ③ ,我们做事才能“全情投入”。了解了精力金字塔后,当我们重新看待很多人说的“状态不好”,就明白这实际上意味着很多东西。比如,脑力活动者的疲倦是思维疲倦,对他们来说,需要的不是体力休息,而是精力补充,他们应当散步、读书、听音乐、看电影,以这样的方式“换个脑子”。

21. 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小丽呀,明天是教师节,我们送老师一张自己绘制的漂亮贺卡吧。

B 老校长说:“我相信,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会踔厉奋发,不负韶华!”

C. 我们要照顾好各自学校的“小菜园”,劳动基地不能虚有其表啊。

D. 有了我们这位小皓歌手,你想听歌太容易了,要多少,就有多少。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论及“文字下乡”时提到,“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教授们的孩子日常并不在田野里跑惯,要分别草和虫,须费一番眼力,蚱蜢的保护色因之易于生效。乡下孩子不像教授们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到处接触着字,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由此可知,环境既培养了人的能力,也限制了人的认知。

以上材料对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B

2. D

3. D

4. ①材料一着重阐述古琴美学思想与中国儒家、道家思想的关系。②材料二主要以《红楼梦》的“黛玉论琴”为例,论述古琴是儒道两家“琴道”完美的融合,儒道互补,兼容并蓄。

5. ①琴乐可以正人心,止淫邪,涵养性情,教化民众。②古琴追求高雅淡泊的境界,操琴者的内心须平和闲适,抚琴时的环境须清静高雅。③古琴追求“心物相合、心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6. D

7. B

8. (1)写船就是写邵伯闸,写船的数量之多,船的种类之多,突出了邵伯闸运河重镇的地位;(2)写船的数量之多,船的种类之多,体现了以邵伯闸为代表的大运河的重要性和水运的发达:(3)写船的种类、造型和船上生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写出了邵伯闸的运河文化,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意蕴。

9. (1)用小波罗异域的视角审视邵伯闸以及大运河,通过中西方船队的对比,把以邵伯闸为代表的大运河放在世界的视野中去理解,突出了邵伯闸(大运河)的价值,更好地表现作者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自豪和赞美:(2)用小波罗异域的视角,可以更客观、更真实地展示邵伯闸的三闸两室的运作方式,展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3)通过意大利人小波罗的视角审视邵伯闸,给读者带来一种文学上的陌生感和新鲜感,有助于引发读者思考,关注以邵伯闸为代表的运河的文化和价值。

10. C 11. B 12. A

13. (1)与其让我仰慕权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

(2)所谓孤、寡是世间卑贱的地位,而君王们用以自称,难道不是表示谦居人下而尊重士人吗?

14. 答案示例①:颜斶在接受齐宣王的召见时,面对齐宣王“斶前”的召唤,不卑不亢地回应“王前”,体现了他刚直不阿、不慕权贵的隐士风骨。

答案示例②:当齐宣王表示愿意做颜斶弟子(任命他官职)的时候,他选择清心寡欲而保全士人的形神(拒绝为官),体现了他保持节操,自得其乐的隐士风骨。

15. A

16. ①对高洁之士的缅怀、敬仰和赞美之情。(“乔木幽人三亩宅”,“生刍一束”,“湖水年年到旧痕”)②无人倾诉的郁闷之情。(“向谁论”)③对小人得意的愤慨之情。(“藤萝得意干云日”)④高洁之士未被发现的不满之情。(“白屋可能无孺子,黄堂不是欠陈蕃”) ⑤高洁之士被冷落的失望之情。(“箫鼓何心进酒尊”“古人冷淡今人笑”)

17.(1)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 (2)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3)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示例二: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 (苏轼《赤壁赋》)

示例三: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示例四:薄帷鉴明月 清风吹我襟 (阮籍《咏怀八十二首·其一》

18. ①功不可没

②刻不容缓

③家喻户晓

19. 修辞手法:比喻。

表达效果:将“黑土地”比作“大熊猫”,突出了“黑土地”的稀有和珍贵,语言表达生动、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20. 近年来,我国围绕黑土地保护利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实施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和行动计划、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等,统筹推进土壤侵蚀防治、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肥沃耕层培育等工作

21. A

22. ①我们或许缺乏的是精力管理能力

②情绪不佳的时候

③只有管理好这四种精力

23.立意:

1.辩证看待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2.发挥环境正向作用,成就非凡人生。

3.突破环境的反向限制。 

免责声明:本文转发网络,仅代表作者、用户个人意向/观点,本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