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健康 > 正文

 健康体重,理想血压 | 做好3件事,控制高血压  

时间:2024-10-09 22:08:30   来源:广东省中医院   编辑:tangyinglin
10月8日全国高血压日。为进一步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提高公众对血压监测的重视程度,加强血压的自我管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携手多学科专家团队举办线上科普知识分享、专家现场义诊咨询及健康专题讲座等活动。

科普直播

8日上午,大学城医院心血管科主任郑朝阳受邀参加广东广播电视台《名医面对面》线上直播节目,向公众详细科普了高血压的预防、管理与监测方法,并诚挚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高血压的防控工作,鼓励公众养成健康的体重管理习惯。节目在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经济台、南方生活广播进行现场直播的同时,也在广州越秀发布、广州荔湾发布、广东台今日一线、名医面对面等多个视频平台,以及广东广播电视台官方微博、触电新闻APP、粤听APP等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了音视频同步直播,累计观看量约12万。

 

多学科义诊

与此同时,大学城医院心血管科、心律失常科、综合二科、内分泌科、营养科等多科室的医生团队在门诊开展义诊活动,为每前来咨询和就诊的患者提供专业的诊疗建议。现场人流如织,不少患者表示,这不仅能及时掌握自身的健康状况,还能显著增强高血压等疾病的预防意识。

健康讲座

8日下午,心血管科心律失常科的医护人员开展“健康体重,一起行动”主题健康讲座,为患者详细解读了超重肥胖的危害,科普了控制体重的意义及如何控制体重。

患者张叔叔说:“现在很多疾病都是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造成的,听了你们的讲座,让我收获颇丰,深感启发。”

广东省中医院慢病管理中心高血压团队在此提醒大家:

当前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在不断上升,中国人群高血压(≥140/90mmHg)的患病率从5.1%(1958-1959年)逐渐增长至23.2%(2012-2015年)。

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风险因素包括:膳食中较高钠摄入或较低钾摄入量、缺乏身体活动、心理社会应激水平较高、吸烟、饮酒、睡眠时间不足、肥胖症/超重。

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发病关系的随访研究结果发现,随着体质指数(BMI)的增加,超重组和肥胖组的高血压发病风险是体重正常组的1.16~1.28倍。超重和肥胖与高血压患病率关联最显著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属于生活方式相关疾病。该病的防治不能单纯依靠药物,还需要掌握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做好这3件事,让高血压可防、可控、可治。

预防高血压,从健康生活做起

1.减盐

盐摄入过多会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应长期坚持控制盐的摄入。我国居民平均食盐摄入量超过9克/日,显著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每人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日。建议用低钠盐替代部分普通食盐。

2.减油

摄入过多脂肪,特别是含饱和脂肪酸过高的食物,会增加血胆固醇水平,导致动脉硬化并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日常饮食应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同时保证优质蛋白质摄入,增加全谷物和粗杂粮及膳食纤维摄入等。

3.控制体重

超重和肥胖可导致血压升高,增加高血压发病风险,中心型肥胖可能与高血压有更强的相关性。建议超重和肥胖者合理控制体重,18岁及以上成年人群体重指数应为18.5-23.9千克/平方米(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并应合理控制腰围,男性﹤85厘米,女性﹤80厘米。

管理高血压,从行为改变做起

1.合理膳食

坚持健康饮食有助于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控制。高血压患者应坚持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适量的膳食模式,做到食物多样、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适当、盐不超量。

2.适量运动

坚持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充足身体活动、减少久坐时间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措施。建议以户外及有氧运动为主,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提倡结合多种形式的抗阻(力量)训练并辅以柔韧性训练。

3.戒烟限酒

吸烟、饮酒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建议吸烟者及早戒烟(包括传统烟和电子烟),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饮酒。

4.心理平衡

长期精神紧张或焦虑、抑郁状态等可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负面情绪影响,必要时积极寻求支持和接受心理干预。

科学监测,平稳降压,长期达标

1.血压达标标准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包括合并糖尿病、冠心病、心力衰竭或慢性肾脏疾病伴有蛋白尿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80岁及以上老年患者可控制在140/90mmHg以下。

2.科学监测血压

鼓励居家进行血压监测,有条件可进行动态血压监测。晨起测量血压应在排尿后、未服用降压药、早饭前,晚间测量应在睡觉前,每次应按规范测量2—3次。

3.血压超过130/80mmHg以上就应密切关注

未使用降压药物且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应尽早开始生活方式干预并按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应坚持长期服药,鼓励选择长效降压药物,以确保平稳降压至标准水平。

执行编辑:张靓雯

审核校对:王军飞

责任编辑:陈佳佳

 
免责声明:本文转发网络,仅代表作者、用户个人意向/观点,本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最新推荐